潼南金大佛距离上次贴金已近100年
重庆频道消息 11月25日,由国家文物局立项、历时两年多的重庆潼南金大佛保护维修工程正式竣工,使这座已有1152年历史的大佛,第五次穿上了“金衣”,距离上次“穿金”近100年。
潼南大佛位于潼南县城西北1.5公里的大佛寺景区内,佛像为摩崖凿造释迦牟尼佛坐像,高18.43米,俗称“八丈金仙”,被中外文物专家誉为“金佛之冠”、“世界第一室内金佛”。该佛像比例匀称,雕刻精湛,精美绝伦,是西南地区唐宋时期佛教造像的代表之一,素有“看高大到乐山、看精美到潼南”之美誉。
史料记载,该大佛开凿于唐咸通元年(860年),至宋绍兴辛未年(1151年)凿成,曾于宋绍兴壬申年(1152)、清嘉庆七年(1802年)、同治九年(1870年)、民国十年(1921)四次贴金修缮。
历经千年风雨,潼南大佛在长期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近年来出现了造像岩体风化、空鼓、剥蚀,金箔变色、开裂、起翘,彩绘变色、起甲、脱落,后壁岩体裂隙渗水,表面尘土污物等病害,严重损害了大佛的完整性及其艺术形象,已经危及到文物本体的安全。
为不影响大佛的艺术价值,科学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存,2010年5月,潼南县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广州市白云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正式启动大佛保护维修工程,开展了本体修复、修补、抗生物病害处理、佛像表面测绘、佛身“贴金”等抢救性维修。
此次保护维修共用了近15公斤黄金、近7万张金箔,耗资上千万元。这也是潼南金大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保护维修。
修复后的佛像金光灿灿、精美绝伦,面部的雕刻手法更细腻,线条更优美,眼角处的细小纹路和微笑的嘴部动作,使佛像看起来更加亲切,发髻更加完整和协调,肩部至躯干及裙摆与脸部更加有层次感。
专家认为,通过贴金修复,能有效消除佛像存在的病害,大大降低了外界因素对大佛造成的影响,使大佛的艺术形象得以完整体现,使潼南大佛这个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得以再现。
25日,潼南还在金大佛保护维修工程竣工仪式上举行了隆重的佛教法事活动,“穿金”后的大佛正式以“佛光普照、晃耀天际”的新姿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