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已过六十,开始回归内心进行创作。
2002年《英雄》开启中国大片时代
张艺谋承认用小沈阳完全是商业考虑。
《金陵十三钗》口碑两极化,“二张”矛盾白热化。
《英雄》开启“大片时代”整十年
不止一个行内人表示,只要是李安的电影一定会掏钱买票。《卧虎藏龙》之后,《理智与情感》、《绿巨人》、《断背山》以及最新的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的电影可谓代表了诚意,也代表了质量。相比李安,张艺谋的美誉度则被之前其叫座却不叫好的商业大片透支得差不多了。当“恢复单身”的张艺谋表示自己不想再被商业裹挟、欲安安静静拍几部自己喜欢的题材时,不少影迷又开始相信要回归内心的张艺谋了,其中不乏一些已经对“张式大片”失望透顶的影迷。曾为中国电影带来莫大荣誉的张艺谋该重整河山,把透支了十年的口碑和名声,一点点收回来。
策划徐晖 撰文:本报记者黄岸
反思
被商业裹挟,缺乏文化价值
质疑声:推卸责任,对自身审美趣味无反省
与昔日兄弟张伟平分手后,张艺谋始终没有就事件接受媒体采访。近日,张艺谋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首度开腔。采访中,他以《三枪拍案惊奇》举例,以“不想受商业裹挟”间接解释了二张分手的原因。张艺谋表示,“本来没打算拍这部戏,可制片公司想挣钱,用小沈阳出演搞商业炒作,就拼凑了一个不成熟的剧本。这真是一个临时抱佛脚的决定。这是我迄今为止最不满意的作品,我感觉自己掉沟里了,因为它缺乏文化价值,是商业裹挟的产物。”让人猜测《三枪》就是崩坏二张感情的那颗子弹。
对于老谋子难得的对于媒体如此“坦言”,公众态度褒贬不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周星形容“令人高兴”,而中国电影资料馆副研究员则在微博上直言“仍然不喜欢张艺谋先生的坦言。”原因有三:“一、坦言得太晚,重起炉灶之际,洗白的动机多过检讨的目的;二,坦言得太‘干净’,毫无歉意,都是别人错;三,坦言得不彻底,对自身的电影理念、艺术修为和审美趣味毫无反省。反悔不是忏悔,别被他欺瞒过去。”
著名编剧芦苇早前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当下中国电影已经步入“赤金时代”,满眼望去尽是钞票乱飞,票房为王。文化价值和文化追求已被抛弃到九霄云外。而在采访中被他点名为“老板”的张艺谋现今面对中国影坛“唯票房论”的现状也开始苦口婆心:“中国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回归到踏踏实实的人才培养和技术革新上来,‘票房至上’的短视,会扼杀电影的文化内涵!”
“我不讨厌商业电影,但害怕被商业裹挟。”“我现在希望有一个和谐的创作环境,尽量不受太多制约、干扰和裹挟,提炼自己所有的能量,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拍几部自己喜欢的题材。”从2002年《英雄》开始,张艺谋可说是开启中国“大片时代”序幕的先行者,但他也是最受争议的中国导演之一,在高票房的背后付出了口碑名声齐齐下滑的代价。在接受了十年“商业大片”洗礼之后,如今的张艺谋坦言最渴望“回归”。
张艺谋透露出有意“回归”之后获得了不少舆论上的支持。有观点认为,张艺谋就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缩影,他的回归将是中国影坛的一个拐点,代表着中国电影产业在经历了种种大刀阔斧的浮躁高速发展之后是时候该做出调整了。
回归
资本有了,年纪大了,该听从内心了
事实上,对张艺谋来说,艺术与商业的博弈似乎从未停止,他坦言在商业与艺术之间自己也曾迷茫拍过:“‘媚俗’还是‘崇高’,是每位导演一生的难题。”
过去十年,张艺谋选择尝试“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认为“带有强烈娱乐元素的电影才好看”,但事实证明,《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等电影都没让观众觉得“好看”,反而为张艺谋带来了不少骂声。现在的他终于下定决心戒除浮躁的心态,重新组建起团队踏实拍电影,思想转变的原因也引人好奇。
原因一:已拥有足够资本
尽管张伟平曾多次强调,新画面从来都不干涉张艺谋的创作自由“我一不看剧本,二不看账本”。但毕竟是生意人,对于自己投钱的东西,如果完全不理实在让人难以想象。早前多有传闻传出张伟平与张艺谋在演员选择上有分歧。而经过十多年的商业洗礼,如今的张艺谋也拥有傲人的资本,12年间片酬涨了60多倍,自身身价已非昔日所比。完全“不差钱”的张艺谋已不想当别人的嫁衣,有知情人士透露,他将以20亿元筹划“张艺谋文化产业基金”,款项用于张艺谋电影以及大型艺术作品的商业开发和市场运营,由张艺谋全权支配和规划,有了强大的资金保障,张艺谋可说是想拍什么就拍什么了。
原因二:年纪大了,欲回归内心
虽然在商业大片中间穿插了《千里走单骑》、《山楂树之恋》等文艺片,但只能说,之前被恶炒的“商业巨制”已经让张艺谋的美誉度急剧下降。有网友认为,张艺谋都五六十岁了,如果再“头脑发热”地拍一些烂片,估计连地位都不保,“走太远了就拉不回来了。”“玩够了也该收收心回到正轨了。”
原因三:为了女儿?
作为张艺谋的独生女儿,张艺谋与爱女张末的感情之深人尽皆知。从美国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学成归来之后,张末也成为张艺谋工作上的得力助手。《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张末越来越多地参与了父亲的电影,因为英语的优势,张末还担任起父亲的翻译,并肩负起与外国演员沟通的重任。随着女儿在工作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为她创造更大更自主的发挥空间,据悉也是张艺谋急于出来的原因之一。
困境
好剧本,好故事还是关键
张艺谋表示,自己真正的梦想,“找个好剧本,有个好团队,拍一部真正的佳作,过瘾!”这也就意味着,张艺谋或许将自组团队,重新为拍出他心中的好电影竭尽所能。不过,记者发现,虽然张艺谋有“锅”,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仍有不少困境急需面对。
1.剧本荒
剧本似乎是张艺谋走上商业片之路之后的天敌,空洞浮夸的故事,一直是张艺谋商业电影最为人诟病的地方。张艺谋想要拍出好作品,剧本是关键,但这的确也是最大的困难。张艺谋也曾感慨,在中国电影快速发展的今天,剧本却一直跟不上步伐,而他也是这一场“剧本荒”中的“受害者”。
张艺谋多次在采访中疾呼,今天的中国电影,剧本是一块短板。“一些作家并不具备真诚的创作状态,而是把它当工具、当赚钱的手段。结果是新手、老手、小混混都能当作家,鱼龙混杂,剧本的产量高了,可质量糙了。”
张艺谋还曾表示,现在许多好作家都被超前买断,这也是造成他“无米下锅”的原因之一。
2.人才荒
此外,好的人才也是张艺谋急需的。日前,张艺谋的御用音效师魏俊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大呼现今内地影坛技术人才的匮乏。魏俊华介绍,目前行业比较专业的动效录音师在全世界不足30人。而曾为《东邪西毒》、《英雄本色》等电影做过动效的香港著名音效大师程小龙更是在微博上发布徒弟招募信息,并称,“动效渐渐失传,因为没有相关的学校教动效,行内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仅是想在退休之前多带几个徒弟。”同样引起多方关注。
技术人才的断层同样引起张艺谋的关注,他认为,“明星效应”造成现在的孩子往往不愿意学习技术:“浮躁的娱乐心态淹没了电影严谨、细致的专业性和技术革新的氛围,报考表演的人数远超摄影、摄像、数字合成等电影科技专业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