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台湾一行,盘桓台北数日,留下印象深刻的并非台零台大楼,而是艋舺与板桥这些老旧之地,在挽脸的小摊旁,庙宇的香烟缭绕中,能接近与触踫原质的历史,没有经过修描粉饰,就像那些有年头的路树,根生于本土,在时代的风霜雨露中长高壮大,幼苗弱枝今浓荫匝地,让我这远方的游子也感受到几分惬意清凉。
我啜饮着超甜的甘蔗鲜汁,咬着手指般大的袖珍香蕉,与台湾友人同游板桥,由他们引领在挂着各色招牌的横街窄巷中徜徉,一边闪避无数穿行灵活的机车,边穿越问米神婆,小食摊贩,妈阁巨庙,大关义学,市声沸扬,游人如炽。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给。不知缘为何故,一向好静的我却甚喜欢这里生机勃勃的哄闹。
板桥的林本源园邸被称为「传奇」,实非一般富豪白手兴家经商发迹之老套故事。一七七八年林平候随父自闽来台,天纵英明,致富后纳粟当官,复回台在板桥定居,自此着五子分别掌理其经营的「饮,水,本,思,源」五记,意义是要子孙饮水思源,不要忘本。其中,三子的「本记」,么子的「源记」业绩最佳,乃设祠祭祖,设立「祭祀公业」合约,并将「本记」与「源记」合而为一,再以「林本源祭祀公业」为其名号,对外的投资活动,皆以「林本源」为其名,从此「林本源」三个字几乎就成了「板桥林家」的代称,对台湾早期的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八七九年(光绪五年),林家人丁日旺,历经十四年鸠工啓材,先督建五落大厝住宅,后营造私家园林,自此遂有「板桥林家花园」。如今看来,林家第三代积聚财富甚丰,故令第四代得以修筑扩建。至第五代因台湾割据退回大陆,林家花园一度无主。林家后人又在一九四九年慷慨借出花园之一部与来台军民作栖身之所,这一百多户人一住就是二十多年,林家花园受到严重盗取损毁。林家后人不仅将花园捐赠与政府,还捐款设立拆迁补偿基金,终使「板桥林家花园」对公众免费开放。
从对待与处理这座私家园邸可见林家庭训对子孙的影响之深,富过八代的确其来有因。
此行只游了林家园邸之中的「园」,另一部「邸」因要特别安排分批参观未能如愿。林家花园景点甚多,构思佈局说是取自苏州江南园林。但个人在多年前亦曾遍游苏州「拙政园」、「狮子林」诸园,当时深受那种无处不在的文人写意山水艺术情怀所感染,惊叹其精緻、澹雅与脱俗出世之美,眼前此园虽然规模不小,且三步一楼,五步一阁,但处处显见凋琢斧凿之痕,却少见古典哲学理念与审美情趣,充其量只得其形而未得其神而已。
迄今板桥民间仍传说林家始祖乃因见到月华并向其祈求财富而得以发迹,并谓如今林家花园五落大厝中,每逢夜深人静可闻金鬼银鬼之呼叫。但现实生活里林家能破「富不过三代」之魔咒,确是其后人义利合一,守成藏锋,政通人和,成功转型的努力硕果。
拾级登上林家花园的「观稼楼」,从这里可远眺关渡,近望庄稼。据说「观稼楼」曾是板桥最高建筑物,当年林家祖先筑此楼冠此名,正是为了告诫子孙两个「不忘」﹕不要忘记每时每刻都要居高临下看世事人情,更不要忘记要殚精竭思守住家业,否则便会沦为帮人种地的庄稼汉。
这可能是林家花园中最值得留连驻足之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