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濯水初称“白鹤坝”,元明之际属酉阳土司辖地。重要的商业地理位置,使濯水自古以来便成为重要的驿站和商埠,自清代后期起,该地便已成为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路。民国24年,人称濯水为“濯河坝”。此时,此地已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商贸的日益发达,迅速促进了当地与外界的物资交流,创造了最为繁荣昌盛的历史,甚至已居于同时期的黔江县城之上,与酉阳龙潭、龚滩合称“酉阳三大名镇”。
濯水镇距黔江主城28公里,幅员面积105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2.8万人,城镇面积2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1万人。国道319线、渝怀铁路、渝湘高速纵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濯水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是一个集千年古镇、现代农业观光、地质奇观和土家民俗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古镇恢复 集镇面貌呈现“三高”
“渔歌正唱蓬江韵,两阁三宫古色香,桥上笠翁皆醉倒,欣然夜景当苏杭。”诗中描绘的濯水古镇,坐落在黔江东南角。穿境而过的阿蓬江与乌江、酉水一起成为沟通三峡地区和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走在濯水老街,400多米长的主道由青石铺就,老街两边矗立着依河而建的土家吊脚楼群。“深径绕院庭轩几分沧桑犹存一院坚贞气,敞厅留岁月累经霜雪未泯千秋侠义风。”镇里樊家大院的这副对联,或许正是古镇的真实写照。
不过,4年前的濯水还是一片萧疏景象。为了推进濯水的城镇化建设,当地规划了以恢复老街、发展旅游为重点的城镇化路径——
高水平规划。濯水镇紧紧围绕“城在园中、园在城中、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的规划理念,突出镇域特色,科学编制集镇规划,将原来的3平方公里城区面积扩展到7.85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城镇,五核心,四中心,160个基本院落”的镇村规划建设体系。
高标准建设。该镇请能工巧匠强化对古镇的开发打造力度,古镇核心区和风貌协调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7亿元,完成老街53栋一般保护性建筑和7栋重点保护大院的恢复改造,风雨桥和戏楼全部投入使用,芭茅岛五星级酒店建设正在进行室内装修……不仅大项目顺利推进,镇上还新增房屋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改造房屋980户。
高要求管理。濯水镇探索出了集镇管理“五化”模式,即通过集镇管理民主化、保洁市场化、管理网格化、镇容整治制度化、资金筹措多元化。通过管理“五化”模式的推进,集镇居住环境明显改善。2009年被评为“魅力小城镇”、“中国魅力古镇”,2010年被评为“重庆市优秀村镇建设项目十佳特色风貌街”以及“央视旅游新干线”。
标准建设 基础设施再上台阶
继2010年重庆市把濯水镇列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改革示范点以来,该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统筹城乡示范镇建设为主线,严格规划和要求,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全市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先试先行,添砖加瓦。
实施校园标准化建设。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共完成投资500万元,实现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入学巩固率100%,初中生入学巩固率97%。实施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加快文化体育民政设施建设。投资520万元,完成了镇中心文化站的改造,在9个村(社区)均建成农家书屋,完成濯水健身广场标准化配套建设;投资565万元,濯水中心福利院已动工建设,预计年底投入使用,将实现五保供养率100%;投资200余万元,建成约3000平方米的红军渡休闲文化广场,提升了集镇形象;同时,成功举办了2012“中国重庆·濯水古镇端午龙舟赛”,有效提升集镇历史文化品位。
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完成濯水镇社会保障服务厅建设,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参合率80%,城乡居民合医参保率达92%。
商贸旅游 新农村再添新活力
蒲花暗河景区位于黔江区濯水镇,距离濯水古镇仅2公里。暗河部分长约2公里,河面最宽处约20米,最窄处仅3米。由于今年气候反常,导致本来预计“五一”期间对外开放的蒲花暗河景区延后至“十一”期间正式开放。
蒲花暗河由黑龙潭、万燕洞、天生三桥、地下暗河组成。3座天生桥一座连一座,使峡谷成了桥峡。景区内连续3座150多米高的天生桥横架河上,惟妙惟肖。景区内更有一个大漏斗人称“黑龙潭”,长2公里的地下暗河可乘船进入,里面钟乳石奇形异景、鬼斧神工。
既有千年老街坐镇,又有天赐蒲花助阵,濯水镇依托旅游开发这个大舞台,上演了一台商贸旅游大戏。
该镇按照“农业稳镇、商贸活镇、旅游富镇”的发展思路,按照集约化、现代化的要求继续做大做强蚕桑、烤烟、生猪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培育银耳、土蛋鸡、冷水鱼等特色产业;强力推进濯水古镇和蒲花暗河旅游景区打造,努力建设生态旅游大镇;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努力打造历史文化名镇;充分利用古镇旅游开发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培育和发展商贸产业。
今后一段时期,濯水还将继续以恢复古镇老街和打造蒲花暗河景区为抓手,全力提速统筹城乡市级示范镇和武陵山区旅游名镇建设,力争到2016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集镇面积达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2万人。
■专家点评
濯水古镇据“川鄂湘黔之孔道”,依阿蓬江之天然航道,自清代后期始,川东南的主要驿道、商道、盐道皆途经于此。到民国时期,这里已是一个舟船相衔、商贾如云、店肆林立的商贸重集,与龙潭、龚滩并称“酉阳三大镇”,并为三镇之首,是最具重庆特色的土家古镇。其风雨桥、盐柜台、“凉天”、抱厅、水巷子等是难得一见的山地建筑的代表。
近年来,濯水古镇的旅游开发,探索了一条以历史文化保护为基础,激活产业发展的新思路:修旧胜旧的修复古镇的指导思想。在严格恢复历史上的街巷格局基础上,不拘一格地强化土家古镇的空间特色;利用曾经辉煌一时的十大“号口(商埠)”来贯穿现在濯水古镇的旅游空间组织,并将历史上的“百日场”的赶集形式转化为旅游活动内容;以“水码头”为线索打造滨江景观,丰富古镇的游乐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