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重庆市江北区复盛实验学校,体育老师黄云飞正在教学生学习“旭日东升”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健身武术操。

9月13日,重庆市江北区复盛实验学校,兴趣小组成员正在老师夏登攀的指导下学习根雕艺术。
重庆频道消息 秋开学已经过去快两个星期了。当别的学校课堂传出朗朗读书声的时候,重庆市江北区复盛实验学校却显得有点“不务正业”——全校18个班没有一个班上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680名学生或是训练常规礼仪,或是练武术操、齐诵诗歌、参加根雕等兴趣课程。
入学教育持续两周
9月1日、2日,江北区复盛镇唯一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复盛实验学校的孩子报到注册后,收到一封“告家长们的信”。信中称:学校新学期前两周不上文化课,改行入学教育。
这意味着,全校680名学生不仅要学习一日常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还进行阅读、唱歌、朗诵等比拼。此外,1—6年级学生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学习武术操,7—9年级学生前一个星期进行集体军训。学校的根雕、刺绣、篮球等兴趣课程也向学生们开放。
虽然没有文化课程,但在各年级的活动安排表上,都有针对各个学科的指导课。“这门课不教学生具体的书本上内容,而是先跟同学们卖关子,讲讲这个学期将要涉及的内容,老师传授技巧,先教同学们应该怎么学。”五年级年级组长罗小玲说,为了把学生们的“胃口”吊足,各个学科的老师备这几节课比备整个学期的课还累。
学生有了些小变化
为了让入学教育起到明显的效果,学校每天邀请5名家长到现场进行观摩。一个星期以后,家长们发现,孩子们的身上慢慢有了些小变化。
“每天放学回到家,娃儿都要把当天在学校学习的体操再练一遍,还抱起书本朗诵诗歌给我们听。”小学二年级学生杨语琪的妈妈周霞说,女儿今年才7岁,平时在家里是“掌上明珠”,这学期经过一番训练下来,懂事和自觉了许多。“以前每天早上上学,都是我们帮她系好红领巾,戴好胸牌,这个学期不一样了,她自己都特别注意这些。”
住在学校里的学生家长陈秀丽更有感受:“农村娃儿比较野,以前一放学,都是乱成一窝蜂,中午吃饭也是抢。今年规矩多了,每个班级按照各自的队列,有秩序地下课、就餐。”
学校办公室主任吴平带着记者走进了住读学生的宿舍。“不管是女娃儿还是男娃儿,以前都不爱收拾,鞋子衣服乱扔,现在你看——”在宿舍里,鞋子摆放得整整齐齐,被子虽然颜色不统一,但都折成了一个个豆腐块。
学文化知识先养成良好习惯
是什么原因带来了这次尝试?校长邹红介绍,复盛实验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占了全校学生的大多数。自律性不强、行为习惯较差、学习上缺乏指导等特点比较明显。“让他们养成一种习惯,实际上是培养性格,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邹红说,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学校才“大着胆子”,占用两个星期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而对于前两个星期落下的课程,邹红表示“不必担心”,接下来,学校将酌情调整各个年级的课程安排,“磨刀不误砍柴工”,自觉性强、学习习惯良好将会使学生们学得更加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