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
重庆频道消息 从1958年开工、1966年建成通车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第一座跨江大桥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到如今拥有总数超过6000座建成及在建桥梁,数十载岁月中,重庆桥梁创下多个世界第一:
菜园坝长江大桥,全世界首创公路轻轨两用钢箱拱第一桥;
嘉华嘉陵江大桥,世界同类大桥中宽度第一;
鱼洞长江大桥,连续钢构公轨两用世界第一;
朝天门长江大桥,全世界跨度最大的桥梁;
……
早在2005年,茅以升桥梁委员会年会就认定:重庆是中国惟一的“桥都”。
作为城市“名片”,一座座跨江大桥,改变的不仅是交通出行,还加速了周边区域经济发展。
大桥太多,“愁坏”的哥
如今,一有乘客开门上车,公运出租车公司“的哥”鄢代平,除了询问“到哪里”以外,在开车途中他问得最多的、最习惯的话,就是“走哪座桥”。
作为一名“老重庆”,鄢师傅说,他深知没有跨江大桥、望江兴叹的苦恼。在以前石板坡长江大桥还没有修建时,从南岸到渝中只能乘坐半小时一班的过江轮渡。那时船上总是站满密密麻麻的人群,岸边的候船乘客只得眼巴巴地望着对岸出神。
“现在桥梁多了,我们开车也遇到不少‘幸福的烦恼’。”鄢师傅举例说,比如乘客在红旗河沟上车要到四公里,他就得想一想并询问乘客,是走嘉华大桥——鹅公岩大桥,还是走嘉陵江大桥——菜园坝大桥,或者黄花园大桥——石板坡大桥,又或者走内环高速大佛寺大桥。“如果这几条线都堵车,那我还可以走朝天门大桥,总之走每座大桥都能到达目的地!”
桥都“神话”,仍在续写
据统计,目前全市的城市桥梁约有1200余座,无论数量、密度,都位居全国第一。其标志性、代表性桥梁的科技含量及施工难度,更是国内外首屈一指。
“这样的盛况,在直辖前根本不可想像。”重庆交通大学教授顾安邦说。以前,重庆每一届政府只建得起一座桥。1966年,重庆市在建成牛角沱嘉陵江大桥之后沉寂多年,才先后修建石板坡长江大桥和石门大桥。
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多种投融资模式进入重庆市,政府投资也开始逐渐加大。这一时期,先后有黄花园大桥、李家沱大桥、鹅公岩大桥和渝澳大桥跨江而立。
真正的“分水岭”出现在2001年。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市委、市政府启动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相继组建八大政府性投融资集团,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至此,重庆建桥的速度越来越快。
2004年,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菜园坝长江大桥、朝天门长江大桥、嘉陵江嘉华大桥和鱼洞长江大桥,这5座特大型跨江桥梁在一年内相继开工。2009年,东水门、千厮门两座跨江“双子桥”同时开工。
如今,规划中的红岩村大桥、寸滩大桥等即将开工,重庆仍在续写“桥都”神话。
桥梁为翼,腾飞经济
跨江大桥飞架南北,不仅让市民能够从两江彼岸随意往返,更让桥梁连通的区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已建成通车的跨江大桥中,石板坡长江大桥及复线桥、菜园坝长江大桥,拉近了南岸与主城其他区的空间距离。比如120平方公里的南岸茶园新区,已入驻近百家工业企业,到2020年该区人口将突破100万,成为各项功能齐全的城市副中心。
因为渝澳嘉陵江大桥、黄花园嘉陵江大桥等桥梁贯通,2平方公里的江北嘴已脱胎换骨,正在成为集聚金融服务业的重庆“陆家嘴”。
而依托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朝天门长江大桥等贯通后带来的便捷出行,4平方公里的解放碑商务区、近3平方公里的弹子石商务区也渐成气候,解放碑、弹子石、江北嘴正连成一体,CBD“金三角”呼之欲出。特别是随着明年底东水门、千厮门两江大桥建成通车,这三个主城最有活力的区域将彻底连为一体。
市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勇表示,两江大桥贯通后,不仅可以降低市民出行成本,也将让渝中半岛两岸三区经济发展得以腾飞。
他认为,由于长江、嘉陵江带来的交通阻隔,渝中、南岸、江北三区的商贸业发展近年来此消彼长。随着两江大桥贯通,三区的商圈将在一条起跑线上共同发展,到那时比拼的不再是地理位置等“硬件”,而是商品配置、服务质量等“软件”,“这对于重庆市构建长江上游商贸中心,无疑将增添一枚重重的信心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