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不及国内六分之一
门面装修贵,人力成本高,慧远在大都会里坚守
天蓝,水碧,金色沙滩;写字楼、大卖场、博物馆以及作为新加坡象征的石雕狮子鱼,合围着一处静谧的海湾。这里是新加坡最繁华的商业聚集区——滨海湾。
滨海湾体量最大的单体建筑是金沙大厦。在营业时段,这栋综合建筑里总是衣香鬓影,人流如织。除赌场外,这里还有百货、美食、休闲、娱乐等商业业态,汇聚着来自全球的“名优特产”。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个繁华的所在,作为中国标志性产品的中药,竟然也有一席之地——该大楼裙楼2层的一间不大的商铺,招牌上赫然写着“新中医药”四个汉字。店内的陈设与中国国内精品中药材门店无异:灯火通明的店铺内,陈列着一尘不染的瓶瓶罐罐和其它精致包装盒,玻璃瓶中装着虫草、人参、鹿茸、燕窝等名贵中药材。销售人员身着职业套装,频频向顾客们欠身微笑。
这是重庆慧远药业控股的新加坡新中医药公司的一家门店。该公司在新加坡共有四家门店。
地处国际化大城市,慧远新加坡金沙店的经营成本比国内要高得多。“以门面装修为例,这间60平方米的店铺,装修花了35万新币,折合人民币175万元。”新中医药副总曾卓介绍,慧远在重庆解放碑的时代广场店,40平方米,装修加上一年的租金,只花了30万人民币。
人力成本方面,金沙店5名员工,人均每月工资折合人民币8500元,而在中国国内仅需2000元左右。同时,和中国大陆不同,新加坡有着健全且执行严苛的劳动法,企业需要为加班员工支付平常三倍以上的工资,曾卓估计,在新加坡开中医药店铺,劳动力成本是国内5倍左右。
同时,慧远在新加坡的业务形态包括了中药销售加中医诊疗于一体,新加坡本地中医人才稀缺,慧远不得不从国内聘请中医人才。据了解,中国国内在新加坡被认可的中医学院仅有6所,且从医资格必须是副主任医师以上的职称。慧远需要为赴新加坡工作的国内专家支付每人每年折合人民币40—60万元的薪资。
经营成本高,利润却并不见得高。记者在金沙店看到,规格为1600条每公斤的虫草,标价为4480新币每30克,折合人民币约2万元,和中国国内几乎处在同一水平。
新中医药副总何刚告诉记者,国内中药材销售利润率在100%以上,而在新加坡,这一数据仅为15%,还不到国内利润水平的1/6。
5年没见到真金白银
在一个不景气的市场销售不景气的产品,慧远相当于把梳子卖给和尚
与高昂的经营成本极不相称的是,慧远在新加坡面临着一个并不景气的中医药行业。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越来越多中药店经营者的子女,不愿意接手家里卖中药的生意,中医药行业在这里从整体上正在走向衰败。以新加坡大巴窑一巷和二巷为例,鼎盛时期,这里有8家传统中药店,目前却只剩下3家,另外5家已结束营业。
和重庆大街小巷桐君阁、和平药房等以中医药品销售为主的连锁超市鳞次栉比不同,记者在新加坡采访时,在街头只是偶尔见到没有招牌、门店较小、经营者和顾客多为老年人的销售燕窝、天麻等传统中药材的门店。而在他们的门店内,大多还同时销售其他日用品。
据了解,在新加坡采用类似连锁经营模式的,仅有富华、余仁生和正中平3家。不过,这3家企业的大多数门店经营面积都在30~50平方米左右,最大没有超过100平方米。
华人占总人口70%、但在文化上高度西化的新加坡,并没有发达的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产业,而既有的中医药产业也在呈衰败之势。新加坡中药公会的数据显示,从2003年至2009年,结束业务的公会会员多达75个,换句话说,单单在会员之间,每年平均有超过10家传统中药铺结束业务。
何刚介绍,在新加坡,中医药消费也不在当地医保报销名录,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不认可中医出具的病假证明。
新加坡中药公会总务吴文昌说,很多受英文教育的年轻消费群不喜欢到中药店消费,这可能是因为目前许多经营者,不能用英语和这群顾客沟通,店面陈设不能吸引年轻客群,与此同时,年轻消费群对中药也缺乏认识和信心。
在一个不景气的市场销售一种不景气的产品,相当于把梳子卖给和尚。尽管四家门店每天能实现销售总收入折合人民币8万元,但慧远药业董事长钟德宏坦言,慧远进入新加坡市场达5年之久,以新加坡的会计结算方式看,该公司在新加坡业务目前还没有实现盈利。
本来国内不差饭吃
在国内发展一直顺风顺水,势头良好
事实上,走出国门在新加坡“讨饭吃”的慧远,在国内并不差饭吃。
从国内行业现状看,今年前5个月,国内多种商品出现销量下滑,但中药却逆势增长。据国家发改委数据,今年前5个月,中药饮片产业累计实现产值348亿元,同比增长27%,中成药1512.9亿元,同比增长21%。
从行业前景看,据了解,工信部2012年对中药材种植扶持资金规模将达到1.35亿元。据5月3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中药工业将保持年均12%以上速度的增长,预计到2015年总产值超过5590亿元。
从企业自身看,慧远在国内蓬勃发展的中医药行业中也一直“顺风顺水”。
2005年,钟德宏收购了这家重庆太极集团下属企业,将公司注册资本金由180万元增投至2000万元。收购后,慧远药业在歌乐山新建了占地40亩的厂区,建成厂房14000平方米,设风选、挑选、浸洗、切制、炒炙、烘干、粉碎、净化等车间。
2007年,慧远药业通过中药饮片GMP认证,并成为重庆市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2009年,该企业又申报了国家28种毒性中药饮片GMP认证。目前,慧远药业年销售收入上亿元,是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生产商。
慧远的“慧眼”
“新加坡是我们走出国门的最好跳板”
在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中,一家生意做得还不错的企业,为何要千里奔赴一个并不怎么乐观的市场“讨罪受”?
钟德宏说,在新加坡开店的动力,主要是对海外市场的良好预期。他认为,目前,食品、药品领域内的绿色、生态,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无毒无副作用的中药走向全球,只是时间问题。
事实上,目前中药海外市场的发展状况,也符合钟德宏的预期。2011年,青蒿素获得了美国腊斯克奖,该奖项被称为小诺贝尔奖。其次,天津出产的丹参滴丸,作为一个处方药在美国公开上市,这是中国中成药首次在美国登上药物市场。业界认为,中医药走出国门,这两件事情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同时,2011年,中药出口首次突破20亿美元大关,达到了23.3亿美元,同比增长36.5%。2011年中药出口企业总共2960家,比2010年2596家增加了264家。
不过,戏剧性的是,带动中药出口量猛增的,却是日本、韩国、德国、俄罗斯和非洲国家市场,而在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中医药行业目前还处在市场萎靡状态。
对于目前市场尚未真正启动的新加坡中药市场,钟德宏表示自己“很有信心”。他说,新加坡有发达的制造业、教育产业、转口贸易和金融业,属于发达国家,但在整体而言,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华人世界目前还未充分认识到过度工业化的危害,绿色生态的消费观念还未形成。
不过,随着中药消费热潮在全球启动,作为全球开放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拥有关税较低、区位优势突出、文化辐射力强以及良好的中药基础等优势的新加坡,有望成为全球中药市场的核心区,市场潜力甚至高于日韩等国。“新加坡是中国药企走出国门最好的跳板。”钟德宏认为。
曾卓则从另一个侧面分析:目前,中国大陆的中药行业竞争渐趋白热化,恶性竞争已经抬头,表现为相互杀价和贩卖假货。慧远要在激烈的国内市场中保持优势,品牌是第一竞争力。建立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能有力促进国内销售。
“谁能率先赢得海外市场,谁就能在行业竞争中获取先机”。尽管进入新加坡市场5年尚未收获真金白银,但钟德宏仍然相信“这是一场前途光明的前哨战”。
押注未来,精耕细作
拓展市场,既要有药,也要有医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中药走出国门的主要方式仍然是贸易,即药企将中药材直接卖给贸易商,由贸易商出口,对药企而言,这样利润稳定,风险更小。
比较而言,慧远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径——千里奔赴一个目前并不景气、或许未来有前景的新加坡市场,自建渠道,以此作为开辟全球市场的基点。这种选择,用钟德宏的话说叫做“押注未来,精耕细作”。
这种选择,更体现在慧远对新加坡中药市场既有商业模式的改造上。
在中国国内,慧远的销售渠道分为两种:一是在百货卖场开设专柜,经营名贵中药材;二是进入医院药房,销售中药饮片。
与国内不同,慧远在新加坡进不了医院药房,唯一的办法是自建门店。目前,慧远新加坡门店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和国内百货卖场专柜相似的金沙赌场专营高档中药材的精品店;二是其余三家类似于中药超市的规模较大的专卖店。
记者走访发现,这三家门店,无论从店面规模、地段、装修的豪华程度,还是经营的中药材种类,都比当地其他几近于杂货摊的中药门店好很多。
除了规模大,档次高,这三家门店还拓展了经营范围——除了中药,还有中医。
在新加坡中国城新中医药的一家门店里,记者看到:约400平方米的大厅里,除了国内药店常见的一般中药材外,还有针灸、火罐等中医器具,以及茅台、五粮液等中国商品。而在大厅后面的两个小房间,是中医坐堂的诊所。另一边的小房间摆放着两张床,据说是推拿按摩室。
曾卓认为,华人南洋下苦力时发明的“跌打丸”,本质上属于中药,但至今它只能作为旅游产品出售。新加坡未形成浓厚的中药文化,原因正在于只有药、没有医。事实上,中药的核心是防治(即保健),没有中医,中药走向世界就缺乏扎实的产业基础。
钟德宏表示,融中医中药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目的正是培养中医市场和锻造中药企业品牌,“这样迈出去的步子才扎实”。
记者手记
慧远的“愚钝”或许包含大智慧
吴刚
明明国内有饭吃,慧远却偏要走出去。而走出去,慧远又选择了一条看似“愚钝”的路径:没有乘中药出口激增的大势直接通过贸易商出口,而是以股权收购的方式到海外自建渠道,并且他们选择了一个目前市场并不怎么好的新加坡。
“愚钝”让慧远耗费了5年时间,依然没有见到什么利润。这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而言,似乎不可思议。不过,如果把重庆摩帮当年的东南亚之行作对比,我们或许能产生另外的看法。
从越南市场曾经90%的市场份额到目前的几近于无,“重庆摩帮”东南亚“淘金”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回顾这段辛酸史,可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两点:一是外因,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给整个产业带来巨大压力;二是内因,摩帮自身的基础薄弱、经验匮乏,导致在“日本摩帮”反击时内部恶性竞争,最终溃不成军,全线退出。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因。如果“重庆摩帮”像慧远一样,在国内市场尚处在鼎盛时期就看到危机,早点安排时间部署海外市场,走出国门时,不以当期财务收益为最大目标,而是抱着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不急不躁,花钱花时间作铺垫,在渠道建设和商业模式优化上多动脑筋,东南亚摩托车市场或许还有重庆摩托车一杯羹。
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看起来木讷、不善言辞却兢兢业业的人,往往是最终的赢家,而那些伶牙利齿、急功近利、看似很聪明的人,却难以把一件事善始善终。企业的品格和人的品格可以类比,这就是为什么老板的文化能决定企业文化的原因。从这样的直觉判断,我们相信,慧远一系列看似“愚钝”的举措,或许包含着大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