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食品工业园的建立,会给农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它就像一个高速前进的‘火车头’,拉动着长长的农业产业链。”近日,綦江区食品工业园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这样比喻。
目前,园区入驻企业23家,带动发展起农产品生产基地30万亩,2015年辐射带动面积将达50万亩以上,产值将超过10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产业化“火车头”。
职能转变——
从解决卖难到提升附加值
2007年9月,綦江食品工业园正式成立。初衷是为了解决农产品卖难。
綦江是我市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这里的大米、萝卜、木瓜等都享有一定知名度。但因销售受限,农产品经常遭遇卖难。
綦江有一种叫“大罗木瓜”的土生木瓜品种,因其质地坚硬,不能作水果食用,但富含SOD等抗氧化、抗衰老成分。2006年,綦江将木瓜作为特色产业发展。由于担心卖难,产业发展并不理想。2007年,食品工业园引入两家加工企业进入园区,以木瓜为原料进行深加工。
三角镇桐垭村过去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野生木瓜在荒坡上自生自灭。发现销售不愁后,做蔬菜运销生意的陈瑞旗包下学堂和苏家堡两个组991.8亩荒坡种木瓜。去年,他的木瓜试投产,产量两吨多,被“金立方”公司“一口吞下”,最高时卖到每公斤10元,低时也能卖到4元。
“搞农业风险大,最怕产品卖不掉。”陈瑞旗说,“有加工厂为我们‘扎起’,我们发展才有信心。”去年“金立方”收购木瓜七八百吨加工成木瓜酒、木瓜醋等。
现在,几家木瓜加工企业都与西南大学等院校合作,准备从木瓜中提炼SOD制成保健品、化妆品等,进一步提高木瓜的附加值。“到时,木瓜的收购价也会相应水涨船高。”“金立方”负责人说。
机制创新——
从“散兵游勇”到“集团作战”
目前,食品园区入驻的企业在綦江区内就发展了15万亩辣椒,10万亩木瓜,5万亩花椒、姜、蒜等,并辐射周边的江津、南川,以及贵州的绥阳、习水等地发展辣椒、木瓜5万亩以上。预计带动的农户数超过10万户。
郭扶镇今年辣椒种植面积已达两万亩,分属8000多户农户。镇里成立的富家辣椒专业合作社,是连接企业与农户的桥梁,种植大户大部分都加入了这个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帮我们办成了好多事!”建新村的种植大户蒲先才说。
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仅团购肥料、农药、地膜等农资,就可让社员省下8%左右的成本。今年,他们还在各个村设立销售点,村民不用出村就可卖辣椒,而销售价格比单独卖又要高5%左右。
合作社定向为“饭遭殃”提供原料。由于守信誉、辣椒品质好,企业投入60多万元为合作社新修、维修公路近5公里,建设人行便道,建排灌渠、山坪塘等,改善了辣椒生产、销售条件。“与合作社打交道,我们轻松很多,也节省了成本。”企业负责人说,“我们愿意为合作社建基地办点事。”
同时,合作社也积极向政府争取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解决当地基础设施薄弱问题——而这些,是原来单家独户很难争取到的。
据了解,目前园区企业与大部分农户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这既保证了企业原料来源,也为农民找到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并能通过“抱团”方式维护社员利益、争取权益。
生产方式——
从污染到绿色循环
食品工业园位于青山绿水间,绿色循环,成为食品工业园发展新方式。
“渝派”是一家休闲食品生产企业,每天要用大量黄豆做豆干。以前,这样的企业是最不受欢迎的,因为要排放大量的污水和残渣。但这家企业,却没有让人头痛的排污:大豆通过现代化机械加工后,污水通过管道流入厂房后的污水处理站。从污水处理站流出的水清澈、透明,被用作绿化、环卫用水。而豆渣更是抢手货,全被邻近的养猪场“定购”。
目前,园区企业生产中产生的残渣大都有了去处:萝卜等蔬菜残渣被用作种菜的肥料,木瓜籽专门分离出来提炼瓜油,酿白酒用的玉米、高粱渣作了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