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第三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在伦敦奥运会主体育场举行。图为闭幕式上的文艺表演。 新华社记者王庆钦摄
这是2012年8月7日,刘翔在比赛中打栏瞬间。当日,刘翔在伦敦奥运会田径男子110米栏预赛中摔倒,无缘晋级。 新华社记者凡军摄
新华网北京8月13日电(“新华视点”记者肖春飞、李柯勇)以“激励一代人”为主题的伦敦奥运会闭幕了,有关奥运话题的辩论和思考却仍在继续。
这是一届自始至终众说纷纭的奥运会。特别是在中国,与比赛场上的龙争虎斗相比,新兴舆论场上唇枪舌剑的激烈程度一点也不逊色。人们的关注早已不局限于这短短的17天赛程,而开始指向中国与世界的碰撞和交流,指向百年奥运的深层启示。
金牌究竟有多重?
伦敦奥运会,中国以38枚金牌,获得了有史以来非本土作战的奥运会最佳战绩。
国际体育赛场上的胜利,曾经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站上世界最高领奖台后响彻全国的激昂之声。曾经,奥运金牌让中国人强烈地感到重返世界舞台并赢得尊重的欣慰与自豪。
在中国选手所获得的夏季奥运会金牌已经超过200枚的背景下,又该怎样看待金牌?
7月30日,中国举重队员吴景彪意外失掉志在必得的金牌后,鞠躬痛哭,称“对不起祖国”,舆论为之哗然,很多人认为这体现了一种扭曲的金牌观,比金牌更重要的是全民体质的提高。赛前的夺金大热门刘翔重蹈4年前覆辙,舆论同样哗然,有感动有质疑有批评,许多人认为,刘翔被金牌异化,“不再拥有完整的自己”。
与1988年李宁兵败汉城的场景相比,国人不再神化金牌,这是一大历史进步。今天能在国际上证明中国实力的,早已不是奥运金牌了。但是,一味看淡金牌甚至否定金牌,又是走了另一个极端。
对运动员本人来说,金牌的分量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因为这是他的事业,为这一天,他不知付出多少年汗水、伤痛、心酸。
比如刘翔,他早已功成名就,却不甘心4年前北京的退赛,解不开“奥运会”这个心结。他用4年的努力和等待,等来了伦敦奥运会的十几秒,起跑、攻栏、摔倒,跟腱撕裂。悲剧性的结果不能否定努力的过程。
对每个运动员而言,当面对无法弥补的终生遗憾时,不是任何人都能用一句“享受比赛”来轻松应对。在竞技体育之中,金牌从来都是、今后还将继续是选手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从国家层面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如果丢掉某块金牌,似乎并不像中国人那样反应强烈。但是,至今没有哪个国家否认,奥运会关系到国家荣誉。
综合伦敦奥运会外媒报道来看,无论美、法、德、澳,还是东道主英国,都高度重视奥运金牌。美国人最重视的是“金牌总数第一”这枚最重的“金牌”,连总统奥巴马也并不讳言,要从中国人手里夺回金牌第一的位置。英国,上至首相下至平民,都为英国选手首枚金牌欢呼。澳大利亚媒体则为本国选手表现不佳而大为不满……
对中国而言,奥运金牌不仅能从一个侧面展示综合国力,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激励”——当数以千计的上班族聚集在地铁站台上观看直播时,当成千上万观众半夜爬起来为中国健儿欢呼时,当电视机前的观众与领奖台上的选手一起流泪时,奥运金牌选手仍然在为中国人提供着弥足珍贵的启示:挑战极限,实现自身价值。
今天,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生活在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年代,有苦闷和困惑,有彷徨与徘徊。奥运健儿们的启示,在于努力的价值和勇于胜利的价值,而刘翔也告诉他的同龄人:不要害怕失败。中国需要更多勇于实现自己梦想的年轻人,与国家一起进步,迈向更高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