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上半年经济增速放缓态势明显。目前经济增速已出现连续6个季度回落,尤其是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速降到8%以下。进入7月,中央高层频繁奔赴各地摸底调研。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再度成为财经热词。
如何以工业经济提振区域经济,重庆需要走一条怎样的工业化道路?
7月18日,在国内竞争力经济学研究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的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先生来渝,重庆日报记者第一时间就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重庆发展的重要影响等问题,对金先生进行了专访。
工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记者:国民经济一盘棋中,重庆居于什么地位,应该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
金碚:重庆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国家在重庆设立直辖市的目的之一,即是利用其区位优势,让重庆优先发展,从而发挥出在整个西部地区的引领作用和表率作用。
我认为,重庆要不辱使命,就应该走工业化道路。这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走向富强和文明的一般道路。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要内容,经济保持高增长离不开工业。
近年来,服务业占GDP比重越来越高,但这并不说明工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下降。工业越发达,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越快,工业品价格便越低,占GDP比重逐渐下降。服务业虽然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会不断上升,但它主要是靠价格上升,劳动生产率并未提高。
依靠服务业带动经济高速增长并不现实。从各国历史经验来看,若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率就会下降,除个别年份外,通常会小于5%。中国在未来15年到20年内,需要让GDP增速保持在8%左右,否则会错失战略机遇期。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靠工业推动,它才是货真价实的。
回头来看重庆,它有着较为深厚的工业历史,是西南地区的工业集中地,工业门类较为完整。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在国内有影响力、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近年来工业发展也在加速,具备成为工业强市的条件。但总体而言,重庆工业化水平尚处于发展中期的前阶段,要走的路还很长。
重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比较优势
记者:重庆的工业化道路,有何特殊性?
金碚:一般来说,工业化道路,通常分为两步走。先是吸纳周边地区资源,发展自身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据自己的影响力辐射周边地区,拉动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不过,重庆地处内陆腹地,经济分布上呈现出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格局,需要选择一条有别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独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重庆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除了更强调质量、效益、环保、生态等一般意义外,从宏观层面讲,要注重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的相互协同。
三者中,工业是经济的中心,是支撑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产业。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相辅相成的,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实现“产业兴城”,而城市化又让地区的大环境更有吸引力,从而吸纳人才和企业,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依靠工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水利设施。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环保、生态、安全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需要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持。比如,通过信息化技术、实时信息等监控手段,证实农业产品的生态与环保。
工业化也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和保障。若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也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受阻,影响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
农业同样是未来很有发展前途的产业,虽然占经济比重不会太高。它与制造业不同,其产品价值会随经济的发展不断升值。重庆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良好基础。它的自然资源条件或许赶不上部分省市,但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工业文明的文化。工业强国未必是资源好的地方,如德国、北欧等,它考量的是一个地区的制造精神、制造文明,这正是重庆的比较优势。
最重要的是技术创新
记者:重庆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该如何走?
金碚:从技术层面讲,我认为要做好四个方面。
首先,最重要的仍然是技术创新,通过技术进步调高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回报,并力争未来让重庆若干产业占据全国乃至世界制高点。
其次,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发展和经济腾飞打下基础。
再次是要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目前重庆不可避免地需要发展重工业,处理好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当务之急。重庆需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避免走旧工业化过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最后,惠及民生,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同时考虑老百姓受益的问题。回看前30年的中国工业化,属于“血拼式”,老百姓受益较少。当前需改善民生,保障劳动者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