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真是温故而知新啊!
前两天在华夏京剧讲座上,我把整理的资料交给所有学员来讨论.当堂的重点议题,是认识京剧界重要人物:人称"通天教主"的王瑶卿!
以前听京剧界的老师们提过王瑶卿,但是他们说不出所以然来,我以为:不过一代名伶,唱得好罢了.待资料整理后发现:"通天教主"称号不是诓虚而得---可以说,没有王瑶卿,没有京剧行当裡青衣角色的灵魂!----他是一代创新改革大家!是四大青衣传承的总师傅,甚至是其中一位的拯救者!
原来,在王瑶卿演青衣角之前的京剧青衣行当,地位是很不高的,完全不能和老生等生角齐列并排.时人诟病青衣角色的说法是:"抱着肚子死唱"---可见其表情呆滞,没有身段没有个性,没有特色---简直是没有灵魂!王瑶卿做了什麽?首先,他把自己在基础行当上练就全副能耐:"自幼从田宝琳学习当时所谓的青衣,13岁入三庆班从崇富贵学习刀马旦;学成后入搭入三庆班福寿班与小鸿奎班开始演出青衣戏,与当时许多成名的大名家合作(如:余紫云,时小福,陈德霖与谭鑫培),成就大家的心胸与风范!
于是,他发现了青衣角色的大不足!他开始在现有扎实的基础之下做改革:他突破京剧行当的严格分工界限,融青衣花旦与刀马旦的表演于一炉,创造出了花衫行当:能唱能演能唸能舞能喜能怒....注入了生命!他改革了死板的唱腔,他俏丽流畅了京白唸作,他给青衣角色"点睛开了光"----他创新运用了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身段,歩法和水袖,给了青衣演员气度与真性情!
王瑶卿主张转益多师,不拘只有一位师傅;他给每一位青衣角色设计唱腔服饰,来突显角色的内心冲突----青衣的地位提昇了,有活儿了,整个鲜明丰富了.他的徒弟不仅是四大青衣,还有程玉菁芙蓉草,雪艳琴新艳琴,与我们台湾人熟悉的章遏云(我们沙龙裡的于剑秋女士甚至即是雪艳琴的徒弟呢----与有荣焉!)
我得了几项心得如下:与时俱进是必要的,改革更是必要的.但是创新改革都必须先扎实旧有的根本学技.论语云:[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若基本学科技能都无法掌握,何来创新之说?那种"新",是经不起考验的,如沙之器如风之絮,小小风盪即飘逝无迹!
我想起台湾青年一代京剧人郭小庄的典范:她的刻苦学习精神在台湾是出了名的,她舞台上的成绩也是令人讚好的.她创了"雅音小集"的京剧演出舞台,打破当年军方及教育部垄断的京剧人材小圈子,拔擢精英人材做改革创新的尝试-----当时的她,二十多岁的女孩子,遭受多大的压迫与威胁?我亲眼看到她接到许多辱骂及恐吓的电话,她擦擦眼泪转身对一堆排练的师兄姐妹笑笑说:[没事,我们再来练一遍!]我清楚旁观她率团赴中南部甚至出国演出时,临上车接到国防部打来的电话,直接说:[各剧团不准支援,否则严惩!](全车上的演员冷冷望着她,没有声援),她长长嘘口气冷静地对大家说:[你们先走,不要急,我随后赶来会合!]---她急驶国防部做说明与请求,中南部观众仍等到如期准时的惊艳舞演出.
她做过许多改革----哦,她用的是另一个语彙:[实验!]!她说:[我还年青,没资格说改革,我只是实验,实验不保証成功,只能保証我们在尝试中求更好!]---所以她试着把文武场搬下舞台,于是很多人骂她说她不懂文武场也是京剧舞台的一个风景线!----那麽西方大型歌剧演出时,乐团不也在台下池子裡嘛?因为演出是"韩世忠",有他妻梁红玉率军队击鼓激战的大场面,为求场面完整效果才做如此尝试----有什麽不可以呢?
她确实不同其他的剧艺人员:年青的姑娘们在休閒时谈恋爱逛街看电影玩乐,小庄从俞大纲先生(台国防部长俞大维先生之弟,大学问家)学习古文进修充实自己.雅音创立后,从女学者王安祁授学国学.我伴在她身边看着她许多的不同:每次雅音成功演出后,她没有参加过一次庆功宴,都是赶回家陪着有眼疾的母亲,吃妈妈亲手做的宵夜,给妈妈讲述她演出的心得.
小庄与我同年,今年也花甲,她一生未嫁,现在想休息了.你说她未竟业?我说:比起他人,她以全部青春精力奉献付出过,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京剧.
她是位小王瑶卿,都是"本固"后的改革创新人!我没生在王瑶卿的年代,不知他当年的改革与创新遇到的打击压迫有多少,想来不容易.能让一代人敬称他为"通天教主",他的委屈也好,苦泪也好,总不会少---谁教咱们华人就是这种坏德性,总见不得人有心胸志气去求进求上呢!
创新与改革,都不是一般凡人能做得到处理得好的!首先要做的,即是"不可忘本"!!,基础学技要深实.另外即是坚持.任何行当裡的如此改革创新者,都值得我们钦佩与尊重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