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南川区兴隆镇金花村,水稻已经分蘖,开始孕育谷穗。驱车在葱绿的田野中穿行,记者发现有一大片水稻与周边的水稻明显不同:稻株要密得多,叶色浓绿,植株矮健。
“这不是重庆农民平常栽植的籼稻,而是粳稻。在收获时节,它更为显眼,谷穗不是藏在苗里,而是像麦穗一样,直直地探出头来。”市农科院驻兴隆专家樊仕勇介绍说,在过去4年里,市农科院一直在南川进行“籼改粳”重大项目攻关,精心呵护着这片稻田。
《晏子春秋》上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粳稻喜欢冷凉,主要生长在我国北方,重庆和我国大部分南方地区一样,栽种的是喜温的籼稻,如今为何要“逆天”行事?
种粳稻的比较效益更高
日前,市农委副主任张洪松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解释说,现阶段,种植粳稻的比较效益要高于籼稻。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杂交籼稻由于单产较高,能满足当时解决温饱的需求,得到南方农民的青睐。但是,随着近年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籼米,特别是早籼米因为米质较差,市场需求不断缩减。相应地,粳米因为品质和口感较好,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在重庆稻米批发和零售市场,随处可见粳米的代表产品——“东北米”的身影。
国家政策也在推动粳米价格温和上升。今年2月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2012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其中,国标三等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20元、125元和140元,比2011年分别提高18元、18元和12元,粳稻最低收购价明显高于籼稻。据了解,最近5年,粳稻最低收购保护价提高了七成以上,而籼稻则不到五成。
市农科院水稻所副所长李贤勇介绍,与籼稻相比,粳稻还有以下优点:据测算,大面积平均亩产要高出80公斤左右;抗倒伏能力强、不易落粒,有利于机械化收割;米粒短,便于加工,整精米率要高出10个百分点,达65%。
综合以上因素粗略估算,当前,同样种植一亩水稻,种粳稻比种籼稻的收益大约要高出30%。而且,种粳稻与种籼稻的技术大体一致,农资和劳力投入也相差不大。
到重庆“扎根”无经验可循
当前,我国粳稻种植主要集中在东北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近些年,由于种粳稻的好处逐步显现,粳稻南移已成为一种趋势:江苏、江西、河南南部等地,先后开始“籼改粳”。至去年,江苏3300万亩稻田已有3000万亩种上粳稻,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粳稻基地。
李贤勇认为,虽然有江苏、江西、河南等地“籼改粳”的经验在前,但这些经验并不适用于重庆:
从纬度和气候上看,江苏等长三角地区和河南南部本来就属于粳籼稻交叉种植区。尤其是河南南部,以前本来就种粳稻,它是在杂交籼稻出现后才改种籼稻,要恢复相对容易。
江西的情况也和重庆不一样,它是双季稻区,其晚稻关键生长期为9至11月,躲过了高温天气,适宜粳稻生长。而重庆稻谷关键生长期主要在七八月,气温高。因此国内有专家断言,在重庆这样的地区,不可能搞粳稻,而且还告诫说不要重蹈以前韩国粳稻改籼稻失败的覆辙。
有可能实现大面积推广
1999年,包括李贤勇在内的一些科研人员开始在重庆培育粳稻,他们的初衷并不是为了“籼改粳”,而是想为现有的杂交籼稻品种增加一些优良的“遗传背景”。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有的粳稻在导入耐高温性状后在重庆高温天气下也能正常灌浆、结实,这引发了他们继续探究的兴趣。
2008年,这些科研人员培育出的耐高温的苗头粳稻品种,在重庆的高温天气下能达到需要的产量和品质。于是他们认定,在重庆栽种粳稻这条路是可行的。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们扩大了苗头品种的试验和示范规模。
去年,南川的试验田粳稻亩产已在650公斤以上,这意味着市农科院的粳稻育种方法已经成熟。今年4月20日,市农科院申报的“一种耐热粳稻育种方法”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进入一年的公示期。今年,市农科院又在南川发展了千亩粳稻试验田,在江津、垫江和涪陵发展百亩粳稻试验田。从目前来看,各地粳稻长势良好。
“重庆粳稻苗头品种的培育成功,为其大规模推广提供了可能。”张洪松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