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主城内环以外,有一片人气较旺的区域——大学城。它发展至今,已有13所高校入驻,师生达15万人。沙坪坝区9年磨一剑,将大学城建成了配套较为成熟的投资生活热土。
沙坪坝有此杰作,正是源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危机意识。
用创新开放应对转型阵痛
因为历史积淀,直辖前的沙坪坝区,传统工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工业发展一直在主城排名第一。
沙坪坝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何勇说,直辖以后,随着区域经济布局调整和企业破产兼并,沙区传统工业受到冲击,特别是2002年至2007年,沙区工业经济步履维艰,以前的“沙老大”,变成了“沙老三”、“沙老四”。
危机感让沙坪坝不得不思考:沙区该如何转型?2001年,作为文化大区的沙坪坝发现,区域内多所高校扩招,以前老旧的教学楼和宿舍再也容纳不下学生,高校流露出外迁的意向。
这是危机,更是转机。2003年,经过积极争取,在沙区中梁山以西的虎溪镇、陈家桥镇广袤平坦的土地上,一个总规划33平方公里的重庆大学城落户。
两年之后,市委、市政府把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布局在大学城旁,看重的是大学城的集聚效应和智力支持。同年,沙区争取铁道部支持,西南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落户大学城旁的土主镇。利用该集装箱站的物流优势,沙区又建起台资信息产业园,吸引一大批西永微电园零部件配套企业落户,最终形成了“一城三园”的开放格局。随着“渝新欧”铁路国际联运大通道的形成和正式运营,沙区形成了开放新格局。
产业结构优化中培育龙头企业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沙坪坝区十分注重工业企业的发展质量,努力培育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重庆小康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沙坪坝区经信委副主任李军说,小康公司的前身是一家弹簧制造厂,1986年成立之初,只有10多名工人。在沙区政府的引导支持下,小康公司开始投入资金创新生产技术,为摩托车生产减震器,到2007年,减震器的产销量达到1亿支,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5%。
在做精减震器的同时,小康公司毅然投身摩托车整车生产和销售,并加强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它的“新感觉”牌摩托车从第4、5线品牌,逐步成为了摩托车第二梯队中的“领头羊”。
2003年,小康公司再度发力,与东风汽车公司合资生产东风小康微型面包车,上市仅两年,就跻身中国微车三强。一家手工作坊式的弹簧厂,成长为国内知名的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小康公司的成功,折射出众多沙坪坝区民营企业的发展路径,更体现着沙坪坝区经济转型的成果。
产业结构的优化,开放高地的形成,彻底改变了沙区的经济结构。沙区发改委主任代建红说,近五年来,沙坪坝区以笔记本电脑生产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经济比重已上升到55%,货物进出口额达90亿元,占到重庆进出口总量的1/3。2011年,沙区GDP增幅居全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增幅居主城第一。
“沙老大”正卷土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