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份,我在国内《大河报》上看到一篇新闻:“新西兰收藏家向河南省美术馆捐画”。一位86岁的新西兰女士 Huberta Nyarene Masson(中文名字:李明),将她珍藏60多年的9幅古元、彦涵版画作品无偿捐赠给河南省美术馆永久收藏,馆长化建国说:所捐赠版画作品都是中国现代版画史上无法回避的作品,堪称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这个报道曾经引起我的关注,心想:她为什么要捐献给河南美术馆?此后,我来到了奥克兰,没想到在一次河南同乡联谊会上,见到了李明女士,让我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
上世纪30年代,新西兰人“路易.艾黎”(2009年被中国评为“十大国际友人”之一)”撰写了大量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文章,并积极为中国抗战募捐和招聘人才。1940年艾黎在中国创办多所“培黎工艺学校”。 1944年,他将陕西双石铺的“培黎工艺学校”迁往甘肃山丹县,李明女士跟随教授工程机械的丈夫George.Masson,于1947年志愿从新西兰来到山丹县“培黎工艺学校”。当时,在校的新西兰来华教师和捐款数目在八个援助国家中所在比例最多,学校经费支出的40%均来之新西兰。
“培黎工艺学校”的“培黎”,喻意为中国的黎明培育新人。学校免费吸收劳动人民子弟,提出“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宗旨,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能吃苦、讲实干的技术人才,成为失业工人和难民生产自救、支援抗战而兴起的一支独特的经济力量,许多学生也成为国家的栋梁。如今,“培黎”的办学模式已成为国内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方向。
李明女士作为家属,刚到学校时并没有工作,她主动找到艾黎要求上班。艾利说:你自己看能做什么就做什么。李女士经过观察,发现学校皮革厂有许多废弃的碎皮块可以利用,就提出由她义务教授学生如何用碎皮拼做衣服。说这样可以解决学生的御寒衣服问题,又能让学生学到一种生产技能,同时也避免浪费节约资金。艾黎听后非常高兴,立即表示赞同,要求她做好准备,尽快开课,并为她起了响亮的中文名字--李明。 从此,“培黎工艺学校”新增一门实用课程,这让许多学生受益终身,至今念念不忘老师的恩情。李明夫妇二人为支援学校建设,始终只领一份工资,生活虽艰苦但精神很愉快。
1950年李女士回到新西兰。那时,中国与新西兰尚未建交,两国关系并不和谐。李明女士热爱中国,曾以中文在衣服上写上支持中国的口号,当时有人劝她去掉,她坚决不从。六十年来,她对中国人民特有的感情始终未有改变,还新结识了许多新西兰华人朋友,她常说:钱不重要,重要的是友情。
李明女士爱好艺术,当年在中国曾收集有国画、版画、陶瓷、拓片等艺术品,她告诉大家:我是半个中国人,我老了,剩下的时间也不多了,这批版画是在中国买的,我要把它们送回中国。
路易.艾黎的养子,著名油画家新西兰河南同乡会副会长邓邦镇、著名雕塑家卢波夫妇,得知老人的愿望后,积极协助她与国内联系。2011年9月15日,李明女士亲赴中国捐赠,出席了在河南省美术馆举行的捐赠仪式,河南省文化厅及相关部门领导到场并表示感谢!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中国传播文化知识,为帮助异国的贫困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甘受劳苦全力奉献,能有这样的思想境界让我十分敬佩!她不就是我们的楷模吗?就像一首歌中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明天!
王高瑞 2012-5-17于奥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