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旅游,是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城乡统筹的重要方式。为全面提升重庆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市旅游局与本报联合开展了“重庆非去不可十大创新案例评选”活动。即日起,本报将陆续刊登系列稿件,集中展示重庆旅游业发展的创新之举。
截至今年,垫江牡丹节已经举办了13届,垫江县也因此成为旅游者认可的中国牡丹故里之一,与洛阳、荷泽牡丹鼎足而立。
不过,在垫江推出牡丹节之前,重庆乃至整个中国南方都没有牡丹文化。垫江牡丹,其实是“文化再造”的产品。
垫江牡丹节举办地——垫江太平镇的一位村民介绍,在举办牡丹节之前,该镇的明月山上,生长着野生牡丹,村民以牡丹根入药,俗称“丹皮”,但没有人想到它具有观赏价值,更没有想到这种药用植物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旅游“运动”。
在垫江牡丹节早期策划人高立明看来,从旅游产业的属性上看,消费体验的重要性大于对“故事源头”的追述。换言之,旅游者更看重旅游地是否“好玩”,而不是要追究旅游产品原委。他认为,包括端午节在内我国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他国抢注,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及时推出产业化的旅游产品,也就是对既有的旅游资源缺少开发。
秉承这一思路,在北方洛阳、荷泽两地的牡丹文化已经形成产业气候的时候,垫江在中国南方开创了牡丹文化。“文化再造”的第一步是对于历史文化的梳理:有关机构研究证实,垫江山水牡丹从西汉武帝年间种植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种植历史。
在牡丹文化旅游的产品开发上,垫江强化了旅游产品特色的诉求——山地牡丹。垫江牡丹常年生长在海拔400—1000米之间的石灰石土壤里,呈自然立体分布,与山、水、花、云、雾、石、树等浑然一体,形成花山相映、花水相映、花树相映、花石相映、花岚相映五大特色。在这一点上,垫江牡丹在中国牡丹文化中独树一帜。
2004年至2011年,垫江牡丹文化节共接待游客392.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03亿元,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该县的经济社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