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实践”成为海内外媒体的一个热词。
这个词的外延很广,包括“五个重庆”、“内陆开放高地”、“民生10条”、“共富12条”、“民主法治15条”等一系列重大举措。
这个词的内涵很丰富,但脉络很清楚,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这就是走民生导向、缩差共富之路。这条道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改革开放和共同富裕,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几年走下来,这条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宽,赢得了山城人民的衷心拥护。
市委书记薄熙来说:“重庆提出民生导向、缩差共富的发展思路,完全是按中央确定的路线来具体实践。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党的几代领导人一以贯之,最为关心的都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更要把民生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具体到重庆,就是如何让3200多万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如果我们既能优质、高速地发展经济,又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从内心感到满意,那就是在书写历史,就是为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发展探路,就是实实在在地践行科学发展观!”
重庆,就好似中国的缩影。如能缩小“三个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实现科学发展,将为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探路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正处于另一个关键时期——如何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多地为人民谋福祉,实现公平正义?
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考验着执政党的智慧。
作为我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不沿边、不靠海,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大山区、大库区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如果仔细研究中国地图与重庆地图,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区域差距来看,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的差距,缩小到重庆,即表现为“一小时经济圈”与“两翼”地区的差异;若按2007年的统计数据,重庆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水平,亦大致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
重庆,就好似中国的缩影。如能缩小“三个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实现科学发展,将为更大范围内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参考和借鉴的例证,为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探路。
中央对重庆的定位和部署,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和科学发展的殷切期望
200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讨论,提出了重庆新阶段发展的“314总体部署”。在“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定位之外,他还特别要求,重庆应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来自最高层的“顶层设计”,为重庆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314”导航定向,到国务院“三号文件”,中央对重庆的定位和部署,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和科学发展的殷切期望。
重庆,在直辖10年的节点上,迎来了崭新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全球范围内,国际金融危机山雨欲来,世界经济秩序面临改变;国内,改革开放之初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在经历近30年的狂飙突进后,已开始向内需导向型转变。
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重庆,这座地处中国西部的内陆城市,能否化“危”为“机”,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
重庆的决策层经过审慎思考,给出的答案是——走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以改善民生为突破口,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促进发展。
这些年,重庆无疑成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试验场。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从“五个重庆”、“民生10条”、“共富12条”,到“民主法治15条”……一系列“组合拳”连绵不断。在发展道路的设计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托改革创新,紧扣民心向背,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力求找到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既能优质、高速地发展经济,又能实现共同富裕,让广大人民群众从内心感到满意。
“五个重庆”,就是重庆人民追求的理想境界,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
近几年,重庆市委共计召开了8次全委会,每次都与民生相关。特别是其中有三次,专题研究民生,提出了众多惠及民生的举措,相继出台“五个重庆”、“民生10条”、“共富12条”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形成了支撑“民生导向”发展之路的三大政策体系。
对“五个重庆”,薄熙来曾有过通俗的解说:“森林重庆”是要改善环境,让老百姓多吸氧;“畅通重庆”是要改善交通条件,主城不塞车,乡村有油路;“平安重庆”要增强老百姓的安全感;“健康重庆”要让孩子长得壮,老人活得长,全民活得健康;“宜居重庆”则要着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和环境。
其中,“森林重庆”侧重环境,“畅通重庆”侧重效率,“宜居重庆”侧重舒适,“平安重庆”注重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而“健康重庆”就是讲人本身。说到底,“五个重庆”,就是重庆人民追求的理想境界,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
最新数据显示,自2008年提出建设“五个重庆”以来,主体目标任务已全面完成。截至去年底,累计投资9600亿元,项目遍及巴山渝水,惠及千万百姓。
“城市如此繁荣生动,自然如此宁静和谐。”在天涯重庆论坛里,一位网友诗意地述说着对“五个重庆”的赞誉。跟帖的,灌水的,不一会儿便搭起了“高楼”。网友们罕见地众口一词:“‘五个重庆’的帖子,不能沉了。顶,必须的!”
整洁清爽的楼宇,鲜花绿树簇拥的街道,推门可见的公园绿地……这几年,咱们的城市“出落”得越来越“水灵”,越来越宜居。无论大街,还是小巷,都是表里如一。为优化公共空间、提升市民居住品质,重庆在全球招标,完成“两江四岸”规划,正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依山滨江资源,打造一流的“亲水”空间。建设城市广场164个,各类公园和小憩园882个。主城危旧房、“城中村”改造后的土地,一般用来建广场、公园和绿化,老社区居民出门三五百米就可见到成片绿地,有了更多散步、遛弯儿的好去处。
3年种了30年的树,还都是大树、好树——对于“森林重庆”,重庆人很自豪。这几年,重庆的人工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增速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从2007年的33%增加到2011年的3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5%,绿地率达到38.3%。
“畅通重庆”,城市轨道交通正以每年数十公里的建设速度全力推进;重庆机场20万平方米的新航站楼与第二条跑道已投入使用,正在建设第三条跑道;“十二五”期间,将基本建成“三环十射三联线”高速路网……一个“高速通周边,主城不塞车,乡村有油路”的交通新框架正在形成。“健康重庆”,铺了1000多片塑胶跑道,近百条登山步道,还让市民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平安重庆”,500个交巡警平台,24小时全天候构筑防控网络,全市配备校警近6000人。最新调查结果显示,重庆2011年群众安全感指数为96.51%,比2010年又高出了0.62个百分点。
“五个重庆”,蕴涵着深厚的科学精神和人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重庆落地生根的有效载体和生动实践
现在,“五个重庆”,已在山城家喻户晓。重庆还被评为了“亚洲十大最佳投资城市”、“中国最安全城市”和“最具幸福感城市”,还获得了全国目前唯一的省级“生态中国城市奖”和第一个“森林之都”商标注册申报权。
有专家称,“五个重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领域和单位。一旦这些资源聚合起来,将产生巨大能量,对重庆经济发展起到倍增作用。尤其是五大立体功能一旦成型,在对城市整体形象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提高、增强对外吸引力等方面,都将产生明显功效,重庆人居和投资环境也将得到根本改善。
三年多的实践表明,“五个重庆”建设,蕴涵着深厚的科学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重庆落地生根的有效载体和生动实践,为“民生导向”、“缩差共富”之路提供了良好的综合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五个重庆”,既是“环境”,也是“民生”,还是“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要义”。一个地方搞发展,容易把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当成相对独立的三大块儿。重庆将三者有机结合,有序展开,同期推进,实现了民生、发展和环境三者兼得,而且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五个重庆”,既是社会建设、也是经济建设,既是发展战略的大智慧、也是民生福祉的大跨越,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和谐统一。“五个重庆”还将增强重庆的发展后劲,使重庆50年不落后,100年后更好,从而赢得更多的人才、技术和资本,这种后发优势,将使重庆越干越有底气,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直辖以来,历任书记、市长都高度重视民生,带领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办了不少实事,为缩小差距打下了重要基础
直辖以来,历任书记、市长都高度重视民生,带领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办了不少实事,为缩小差距打下了重要基础。当年张德邻、贺国强同志就提出了“富民”的口号;
我们现在大力推进扶贫和库区后续扶持工作,当年张德邻、贺国强、黄镇东、汪洋4任书记,蒲海清、包叙定、王鸿举几位市长都提出了整村扶贫、易地扶贫、库区安稳致富的任务,汪洋、王鸿举同志还定下了“一圈”带“两翼”的举措;我们今天的交通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的辉煌,离不开黄镇东同志当年的提速规划;我们今天能够甩开膀子大规模建设公租房,也得益于当年黄镇东、王鸿举同志成立土地储备中心,储备了大量宝贵的土地;我们今天进行的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户籍改革,又特别得益于当年汪洋同志拿下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块牌子,使我们有了先行先试的机会。“吃水不忘掘井人”,正是前几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有了重庆今天的好形势。这些年,市委又科学谋划,市政府全力推进,人大、政协不仅依法监督、建言献策,还开展“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助推发展”等活动,38个区县也犹如38只“小老虎”,你追我赶,奋勇争先,全市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焕发出了奋发进取、求真务实、顽强拼搏的精神!
共同富裕,是一个很大、很难的题目,少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重庆缘何主动挑战这个难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市委提出走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相继出台了“民生10条”和“共富12条”。两个文件,前者3000字,后者4500字,通篇不讲大道理,只说多长时间内投入多少钱、为哪些老百姓干哪些实事、解决哪些困难,条条都是“干货”,句句都很实在。
“民生10条”着眼于解决城乡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众最关心的10个方面问题,包括就业、住房、医疗、关爱留守儿童、养老等。市政府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3000亿元。办好这10件民生大事,既可有效改善民生、惠及千家万户,又可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共富12条”着眼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1万亿元解决农民转户进城、发展微型企业、农民新村建设、消除贫困等12个方面的重大民生问题。重庆市还明确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将全市的基尼系数由0.43降至0.35,这一极具勇气的承诺,引起各方关注。
按照一般理解,重庆经济发展实现了重大跨越,民生也得到有效改善,完全可打出漂亮的分数了。而共同富裕,是一个很大、很难的题目,少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重庆缘何主动挑战这个难题?这是因为,重庆的决策者非常清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诸多发展指标放在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等坐标系下考量,仍有一些问题让人担忧,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三个差距问题。
2011年初,重庆基尼系数为0.438,超过国际警戒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3.3∶1。全市还有城乡低保人口170多万,偏远的渝东南、渝东北“两翼”还有14个国贫县。“三个差距”继续拉大,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会遏制社会需求,内需难以启动,发展不可持续;会导致人心涣散,侵蚀党的执政之基。现在重庆发展形势不错,但如果贫富差距扩大,即使经济规模再大,人民群众也会说,那跟我有什么关系?!所以,市委、市府下定决心,一定要打好这个攻坚战!
未来的目标是:5年新增330万个就业岗位,发展微型企业15万个、个体工商户增加到150万个;两年消除绝对贫困,3年实现20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5年50%的贫困区县脱贫摘帽;让130万留守儿童健康成长、200万农村空巢老人老有所养;建成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使全市220万困难群众生活水平随经济发展而提高,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建设500个现代化小城镇;5年投入3000亿元,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过去一年,重庆在民生导向、缩差共富上迈出了实实在在的步伐。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使300多万农民工成为这座城市真正的主人;公租房已配租11万套,帮助众多中低收入群众实现了“住有所居”的梦想;微型企业和其它市场主体大幅增加,标志着更多市民踏上了创业致富之路;“两翼”农户大幅增收,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不断提速;城乡区域差距持续缩小,基尼系数按预期下降。
智慧勤奋、勇于探索的重庆人,正在打开缩差共富的“幸福密码”!
共同富裕和为人民服务,两者目标是一致的,共同富裕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关于共同富裕,中央几代领导人的观点是一以贯之的。毛主席在建国之初就明确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初期,小平同志就提出要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他有两句话令人印象极深,一句是:“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还有一句:“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其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讲出了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本质追求。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之路”。他们都鲜明地指出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在新的发展时期,重温几代领导人的讲话,更感入木三分,振聋发聩。
重庆直辖以来,江泽民同志提出百万移民、农村扶贫、振兴老工业基地、生态环境建设“四件大事”,件件关系到民生改善和共同富裕。锦涛总书记为重庆作出“314”总体部署,提出“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就是要求我们率先实现“共同富裕”。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既要发展,也要共同富裕,而且坚定不移!
在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上,薄熙来书记说,“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而当代为人民服务的主题就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他还说:“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反复强调,要造福人民、共同富裕。改善和保障民生,是我们发展的目的和方向。我们不是为改革而改革、为开放而开放、为发展而发展,我们是为民生而改革、而开放和发展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普遍地改善民生,让广大百姓都得到实惠,这就叫社会主义。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倍感方向明、干劲足、办法多,与人民群众同心同德。”
重庆的决策层深刻认识到,共同富裕不仅是民生、是公平、是理想,也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仅是起点和归宿,而且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只有走共同富裕之路,才能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展才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和社会的合理性。
上符中央要求,下合百姓期盼。在发展过程中,统筹兼顾,处理好城与乡、工与农、发展与分配的关系,同步缩小三个差距,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正是重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我们是人民的政府,当然要为人民群众把基本住房解决好,这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公租房,成了最近两年重庆的关键词之一。就连这个词,也是由重庆发明,再走向全国的。
2009年,正值高房价成为全国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时,薄熙来在当年的全市经济工作会上提出,重庆可以研究建设公共租赁房,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需求。“我们是人民的政府,当然要为人民群众把基本住房解决好,这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重庆开全国先河,说干就干。
2010年2月28日,重庆首个公租房小区——民心佳园正式动工。2011年3月2日,重庆公租房首次摇号配租,成功配租15281套。 4月16日,民心佳园迎来第一批签约入住的承租户……截至目前,重庆公租房建设开工2871万平方米,配租11万套,约30多万群众分配到公租房。无论开工量还是分配量,均居全国之首。
公租房的租住对象,包括大学毕业生、农民工和城市住房困难户,每平方米月租金仅10元。其与商品房混搭,住房品质不亚于商品房,环境优美,购物方便,还用轻轨联通,有效避免了成为“贫民窟”。
公租房是“公有、公建、公营、公益”,按照市长黄奇帆的说法,“永远姓‘公’”。在民心佳园小区的样板房展厅内,挂着一幅奠基仪式的大照片。出现在照片中的,不是参加仪式的领导,而是一群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正挥锹奠基,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着灿烂的笑容。这笑容,发自内心。
吴邦国委员长来渝考察时,参观了公租房小区。他赞许道:“重庆建设公租房是一大德政,为全国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制度设计也很合理,坚持搞下去,不仅能让住房困难户‘住有所居’,还能通过出售,让老百姓‘居有其屋’。”
户籍制度改革,向广大农民工敞开城市的大门,使他们能像城里人一样,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
“民生10条”和“共富12条”中的另一个重头戏,当属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户籍制度改革。
在城市工作了20多年,身份却还是“农民工”,户籍问题曾是渝中区转户居民陈刚心中的痛。重庆在全国率先启动的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了落户门槛,向他这样的农民工敞开了城市的大门,使他们能像城里人一样,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
同陈刚一样,一年半来,有322万重庆农民的身份发生了改变:他们成了“新市民”,成了真正的“城里人”。农民转户进城,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可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为此,重庆户改要求农民转户后,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纳入城镇保障体系,实现转户进城后“五件衣服”一步到位,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按照规划,今后每年转户进城50万人以上,到2015年,重庆户籍城镇化率可达50%。
去年11月,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访问重庆,前往公租房小区参观时,遇到了一对正在办理转户手续的夫妇。后来,他动情地回忆说:“在那里,我亲手把转户证书交到他们手中,亲眼目睹了他们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对他们来说,这无疑意味着一个崭新生活的开端。这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在我脑海里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在想:他们从沿海返乡,进了城,住上了租金十分便宜的房子,再找到好的工作,就具有了消费的能力。像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消费市场活跃了,就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克雷蒂安坚定地认为,重庆现在的探索和实践,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在改善民生方面,重庆舍得投入真金白银,市和区县两级财政50%以上用于民生
大力发展“微企”,是重庆民生工程中的一大创举。重庆出台了发展微型企业的政策体系,扶持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现已创办微企5万户,带动35万人就业,年新增300亿元销售值,为地方创造6亿元税收。鼓励创办微型企业,既是重庆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策,又将成为拉动经济、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途径。
“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不仅是一项德政,也是完善重庆经济布局的必然之举。重庆的东南、东北“两翼”是资源丰富的地区,单是林地,就拥有4743万亩,占到全市的77%,其中可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的1000万亩。“两翼”的崛起,将为重庆经济装上一部新引擎。
“民生10条”、“共富12条”中还提出,“要培养照顾好130万留守儿童”。现在最偏远山区的孩子们,中午都能吃上一顿免费的营养餐,每天可以免费喝上一盒学生奶、吃上一个鸡蛋。近两年来,政府在“中小学生营养促进工程”上累计投入资金16.4亿元,惠及学生277万人次。目前,这一工程已实现 38个区县全覆盖。
……
在改善民生方面,重庆舍得投入真金白银。重庆2010年财政收入不到2000亿元,而“共富12条”涉及面宽,投入将超万亿元。“小财政”如何推动“大目标”?举措有三:一是坚持全市财政一般预算50%以上用于民生、75%用于区县和基层、新增财力70%投向农村这三条“硬杠子”。二是以财政资金撬动和带动社会投入。1万亿元投入中,约5000亿元是政府财政支出,另5000亿元是政府出制度安排,社会企业拿钱。三是今后5年,作为“第三财政”的国有资本收益上缴财政比例将由去年的15%提高到30%,用于民生,服务社会。
这些年来,市和区县两级财政50%以上用于民生。2011年,全年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1350亿元,较上年增长46.6%,占到一般预算支出的55%。
市长黄奇帆认为,“民生10条”、“共富12条”,不是简单做加减法,而是富含改革创新精神,坚持当期可承受、未来可持续,注重综合配套,搞好系统设计,构建长效化推进、科学化考核的制度体系。
缩小差距,共同富裕,本身就是重大改革,也需要科学的改革精神,搞好了将直接推动发展
黄奇帆认为,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本身就是重大改革,是推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实现共同富裕也需要改革精神,要通过深化改革实现新的制度安排。这些年,重庆搞共同富裕,不仅没有放缓改革开放步伐,反而是改革措施层出不穷,不断向纵深推进。共富与改革开放不仅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以农村“三权”抵押贷款为例。农民的承包地、林地、房屋是其最大财产,但如果不实现流通,就是一堆“死资产”。
2010年,重庆第一个在省级行政区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并不断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农村居民房屋“三权”抵押融资的规模和范围,到2015年将实现“三权”抵押融资1000亿元以上,让“死资产”变成“活资源”,成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不竭之泉,也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成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事实上,户籍制度改革、公租房建设、微型企业发展、收入分配调节、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化改造、“地票”交易等,无不蕴涵着突破性的改革思路。改革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既改善了民生、促进了共富,也为山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民生导向、共富发展之路是走得通的,共同富裕与优质发展可以兼得,西部地区有条件发挥优势,实现大开放、大发展,与东部并驾齐驱
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中,不少地方重投资,千方百计招商引资,而实际上,消费也很重要,搞好了,就有了内需,市场也随之活跃。中西部地区占了国土面积的大部分,在通过改善民生拉动内需、促进发展上,大有潜力可挖。
重庆的实践充分证明,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并不矛盾对立,而是相互促进、互相推动的关系。越是改善民生,经济发展就越好;越给老百姓办事,财政“口袋”就越大。2007年,全市财政收入不到800亿,去年已达2900亿,这说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从战略上讲是科学的,是让“消费这架马车使上了劲儿”,就是在具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近几年来,通过走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五个“拉动”。一是民生拉动投资,“五个重庆”累计投入1.3万亿,“民生10条”累计投入3000亿,“共富12条”还将投入1.1万亿,每年拉动经济增长约10个百分点。二是民生拉动消费,2011年,重庆全市商品销售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实现历史性跨越。三是民生拉动就业,仅2011年,重庆城镇新增就业50.8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69.5%。四是民生拉动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重庆培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化医、材料、能源和轻纺等7大支柱产业,改变了过去汽车摩托车“一枝独秀”的发展格局。五是民生拉动体制机制创新,重庆率先在全国启动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户籍制度改革,率先大规模建设公租房,率先进行房产税改革试点,还设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村土地交易所,率先开展了“地票”交易。
一系列经济指标令人振奋,为重庆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佐证:连续3年GDP年均增长15%以上,去年达到16.5%,名列全国前茅。直辖之初,全市GDP仅1500多亿,去年已跨入“万亿俱乐部”的行列,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历史性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和利用外资等均大幅度提升,增速也名列全国前茅。
一系列经济消息令人鼓舞,昭示着重庆科学发展的光明前景:年产1亿部的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基地正加快推进;5年后重庆工业销售值将由1万亿元增至3万亿元,至少可新增就业岗位150万个;工业发展推动金融、物流、商贸、旅游等服务业蓬勃兴起,国际级云计算基地和离岸结算中心正加快建设,服务行业可新增180万个岗位;两江新区扬名天下,世界500强企业纷至沓来,已有近两百家落户重庆……科学发展的重庆,正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重庆,也赢得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英国《金融时报》将重庆评为“亚洲未来城市”;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将重庆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城市之一”;《财富》杂志将重庆评为“全球15个新兴商务环境最佳城市”。重庆还被评为全国最安全城市和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
薄熙来在最近一次市委常委会上说:“经过多年努力,重庆做大了经济总量,也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坚持了为人民服务,也坚持了改革开放。2007年到位外资10亿美元,去年到位100亿美元;而且在‘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连续两年对外投资签约项目50多亿美元,实现了‘有进有出’的双向开放。这些工作实践可以说明两点:一是民生导向、共富发展之路是走得通的,共同富裕与优质快速的发展可以兼得;二是西部地区也是有竞争力的,有条件发挥优势,实现大开放、大发展,与东部并驾齐驱。这些年,全市上下围绕‘314’总体部署扎实工作,顽强拼搏,取得了具体成效,关键在于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们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不辜负中央的重托和人民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