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第14届渝洽会上,渝北区推出16个重点招商项目,与8个单位签订投资协议,投资金额高达167.4亿元,创历年之最。
8月,“2010年度重庆工业50强”和“2010年度重庆工业10强”榜单揭晓,渝北区位居重庆工业经济十强区县榜首,成为全市首个突破千亿元大关的工业强区……
窥斑见豹。渝北经济的活跃恰是这一区域经济实力的写照。
围绕打造“对外开放第一门户”的目标,渝北区的开放型经济在5年间迅速走向全市前列——近5年来,该区累计入驻德国科勒、娃哈哈等知名企业20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27家;利用区外资金817亿元,其中外资40亿美元,完成外贸进出口120亿美元,分别是前5年的9.4倍、8.5倍和4.4倍,均居全市首位。
今年初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渝北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68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1600亿元,均为全市第一。分别是2006年的3.4倍、4.4倍;社零总额实现287亿元,增幅保持全市第一;累计实现实际利用外资40亿美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居全市第一,进出口总额连续4年保持全市第一;市场主体达到5.6万个,增速居全市第一。
“今天的渝北,已冲破内陆腹地封闭的桎梏,站在了对外开放的前沿,为广泛集聚全球经济要素做好了战略准备!”渝北区委书记周旬说。
重大项目建设好戏连台
从当年的“江老幺”(渝北区的前身是江北县,上个世纪一度在重庆区县经济发展中倒数第一)到如今的“领头羊”,渝北经济的华丽转身,看似一个奇迹。
品读这一嬗变,依靠重大项目建设引领开放经济发展的路径清晰可循。
“抢抓发展机遇,坚持速度、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壮大区域经济实力。”在渝北人的解读中,2010年两江新区的挂牌成立,无疑为该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搭建了最好的平台,迎来了最好的机遇。
按照规划,两江新区69.5%的规划面积在渝北,80%的建设用地在渝北,70%的产业功能区涉及渝北;作为内陆开放高地,两江新区为渝北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开放平台,作为政策洼地,两江新区则为渝北聚集了更多的先进要素。
事实很快证明了两江新区为渝北带来的机遇。作为两江新区成立后第一个开工的重点工程项目,重庆国际博览中心落户渝北悦来。
这一西部最大、全国第二的会展中心,将带动悦来片区形成20平方公里的西部国际会展新城,促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文化交流在渝北密集开展,提升渝北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国际化水平。按照渝北人的谋划,这里将强力集聚总部经济、金融商务、服务外包、休闲娱乐、美食购物等现代服务业,成为助推渝北服务经济发展的又一“强力引擎”。
不仅是国际博览中心,近年来,渝北区重大项目建设好戏连台,形成了以项目建设带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2011年,重庆中央公园在渝北开建,这个比龙头寺公园还大3倍的城市公园,将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城市公园,扮演着我市新地标的角色。
对渝北而言,中央公园建设显然还有更深的意义。这个周长6公里的公园,可带动约7平方公里的高强度城市中心区开发,可开发建筑规模约1500万平方米。
同样是在2011年,以东航站区和第三跑道为主打的重庆机场四期扩建工程正式开工。此次扩建包括50万平方米的航站楼和一条长3800米的跑道,重庆机场借此晋升为世界先进的4F水平。
承载着一座城市的“飞翔梦”,未来的大型国际复合型枢纽机场,从渝北一飞冲天。
……
一个个重大项目为渝北经济发展注入了无尽的开放活力,在此助推下,渝北区开放高地效应正开始集中显现。
领航大开放 担纲新跨越
深厚的积淀,让渝北的后发优势愈加明显:随着内陆开放高地特别是两江新区形成框架,空港工业园区跃居市级特色园区之首,国博中心、复合型枢纽机场、空港保税区、龙兴工业园等开放平台陆续建成,渝北将迎来更宽领域的开放、更全方位的发展。
据介绍,未来,渝北将优化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以现代服务业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实现万亿级工业、千亿级服务业的发展目标。
到2016年,渝北区将实现经济总量增两倍,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50亿元;城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5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实现翻番,收入差距缩小到2.3:1以内。
周旬表示,目前渝北已具备了“领头”和“率先”发展的坚实基础。渝北区将用5年时间提升综合实力,比肩东部发达地区,真正实现“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的战略目标,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成为全市科学发展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