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1年,长寿区旅游可谓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206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达到3.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和39%。
“深入挖掘古巴渝深厚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保护与开发并重,维护好生态环境,有效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形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旅游产品体系,把长寿区打造成为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这是长寿区旅游局局长张勇对2012年长寿旅游的展望。
水清景美
“变脸”后的长寿湖更好耍
今年“五一”节,“沉寂”多年的长寿湖将重新进入重庆市民和国内外游客的视野中。闪亮“登场”的长寿湖,在近两年中经历了一次大“变脸”。
湖水更清了,漫步湖边,清澈可见到湖水中的浅滩和自由自在游玩的鱼儿……
10年前的长寿湖,水因网箱养鱼导致污染后,水质成为劣四类,局部水质甚至变成了劣五类。长寿湖水质恶化,让老百姓深感痛心。
近几年来,长寿区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把湖内的所有网箱养鱼拆除,开始重新进行生态修复。在治理湖水污染中,长寿人可谓想尽了办法,建污水处理厂、铺污水截流管网、堵住新污染源、对水质进行生态治理……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长寿湖的水终于又“变”回到她“年轻时代”的模样——总体水质达到了三类,取水口的水质达到了二类。
如今的长寿湖不仅水清了,景区也更美了。
从重庆出发,高速公路直达长寿湖边,只需1个小时的车程,就可见到“变脸”后的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千岛湖”。车一下高速路口,就是长寿区通过置换建设用地、将投资20亿元新建的西岸森林公园入口处。
在入口处,新建的能停放1000辆车的停车场显得特别大气。以纯生态系统理念建设的公园内,步行道、电瓶车道、自行车道科学布局;金黄色的千层金,大红色的美国树,有800年树龄的紫薇,直径70厘米、高29米的“银杏王”等特色树林等景观,再加上湖周3400亩的绿化及滨湖公园绿化,与湖水相映成彰,使湖水蓝天绿树融为一色。
在湖边的长寿湖城镇也“变脸”为一座具有民国时期重庆建筑风格的风貌小镇。湖边新建的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长寿湖广场、生态广场、休闲广场和塑有展现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朱德、李富春、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长寿湖时情景的伟人群雕广场等,与湖内、湖周的景区景点天然地融为一体。
据长寿区旅游局局长张勇介绍,以前重庆市民到长寿湖,只能在湖里坐一坐小游船,在岸上的农家乐里品尝一下农家饭。现在可不同,到湖里有极限运动可玩,在岸上可休闲度假。
据悉,今年“五一”节长寿湖景区正式开园后,游客坐的将是高档画舫,在船上不仅可欣赏湖光山色,还可观看身着古装弹琴的文艺节目等表演,品尝长寿湖的名食。
除此之外,在湖上,游客还可参与目前中国最前卫、世界一流的水陆两栖巴士(冒险鸭)、水上极限运动漂船、快艇等,并可穿上潜水衣,潜入湖中观看到已沉入湖底的千年乐温县城(长寿原名乐温县)的断壁残垣。
投资43亿
将长寿古镇打造成为5A级景区
古镇之美,在于其神韵,在于其超凡脱俗的风土人情。按5A级景区标准打造的长寿古镇是菩提山风景旅游区的核心部分,占地2000亩,总建筑面积为136万平方米,其中文化旅游区800亩,配套住宅区1200亩,总投资43亿元。
长寿古镇以巴渝文化为背景,以中国西部(云、贵、川、渝)建筑文化为平台,展示几千年来巴渝人文文化及中国寿文化的人文古镇,其浓郁纯朴的古风,令其成为重庆古城的缩影和象征。据悉,其示范区春节起将接待游客,一期将在今年7月正式开园接客,到2013年整个景区将全部建设完毕。
长寿古镇最为突出的元素无疑是“文化”,这是放大其品牌、彰显古镇辉煌的重要载体。古街、古巷、古祠、古庙、古宅、古树、衙门、钱庄、镖局,古色古香,韵味无穷。入得镇来,古宅鳞次栉比,名胜景点星罗棋布,福寿双塔、万寿公园、三星观、过街楼、古戏台、庙会广场、城隍庙、文庙,传统的街巷、古韵的宅院、精美的窗棂、幽深的庭院、刻龙雕花的飞檐、青砖贴就的墙脚,弥漫着平淡安宁的气息。
此外,古镇还推出庙会节、长寿狂欢节、中秋赛诗会、万寿节等一系列民俗活动,力图打造为“西部旅游新亮点”、“长江旅游线上的巴渝文化、寿文化第一站”以及“益寿养生胜地”。
眼下的长寿古镇,综合性的旅游服务基地已初具形态,更完善的蓝图正在布局,融参与性、观赏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充分满足游客需求,并建成以中国西部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为主,吸纳部分中国东、西、南、北地区先进古建筑元素的古建筑群落。
在长寿古镇的空间拓展上,“一条专线”格局已敲定,即万寿路人文大街,“两系”即青龙溪体现西部古镇韵味、万寿河展现江南水乡风情,“一公园”即展示巴渝传统的村落建筑文化、人文文化、生活场景文化及寿文化的万寿公园,“一场演出节目”和“三个火塘舞会”、“四个户外古戏台综艺小节目”等,将长寿古镇打造成为重庆市一日游、过夜游、周末游的最佳目的地和三峡旅游线路中的精品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