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直辖至今,市民们有着共同的感受:交通便捷了,出门方便了。
随着近年来“畅通重庆”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到去年年底,全市有3个火车站正同时建设,连接这3个火车站的10条铁路也在同步施工;城市轨道交通正以每年数十公里的建设速度全力推进;重庆机场20万平方米的新航站楼与第二条跑道已投入使用,正在建设第三条跑道和新航站区;“二环八射”高速路网大功告成……一座“高速通周边,主城不塞车,乡村有油路”的城市新景象正在形成。
高速路网密度西部第一
去年11月的一天,凌晨1点。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鲁渝禽业公司总经理林立强指挥着搬运工人,把一筐又一筐的秀山土鸡和鸡蛋装上货车,运往主城的超市和农贸批发市场。
“以前交通不畅,只能守着秀山本地市场,销路很不好。但现在就不同了,大批土鸡和新鲜鸡蛋直接拉到主城,只要四五个小时就到了——全靠有了高速公路。”林立强很是感慨。
渝湘高速重庆段通车以前,林立强养殖的土鸡要运往主城,只能走319国道。由于沿线路途艰难,耗时至少2天以上,如此一来,土鸡运输成本很高,风险也很高。如今,由于走高速公路缩短了运输时间,节省了物流、养护成本,企业利润增长了20%以上。
到去年年底,“二环八射”高速路网已覆盖了全市除城口、巫溪以外的所有区县(自治县),从主城到这些区县均能够在4小时内到达;同时省际出口通道增加至10个,到周边省会城市武汉、西安、贵阳等地的时间,缩短为8小时内。全市高速路网密度达到2.46公里/百平方公里,居西部第一。
去年,我市还陆续开工了包括“三环高速”合川至铜梁段、梁平至忠县等多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十二五”期间,全市将新增高速通车里程1000公里,通车总里程达3000公里以上,打通省际出口通道17个,基本建成“三环十射三联线”高速路网。
轻轨三号线开通,市民们感受体验新线路。
高速路方便出行,带动沿线经济。
高速公路不仅方便了市民出行,而且还有效带动了沿线经济发展。
经济学专家认为,“交通干道的走向,将直接影响沿线经济带的形成”。有数据表明,我市高速公路每投资1元钱,就能为沿线地方带来0.67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公路投资与社会总产出之比则为1∶3,每亿元公路建设投资可为公路建筑业提供2000多个劳动就业人数,为相关产业提供4800多个劳动就业人数。
开拓农村致富路
重庆,是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缩影。
8.2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是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总面积的两倍多;直辖之初,全市人口3000多万,大部分却在农村;全市区县(自治县)近一半为贫困县。这是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并存,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写照。
由于交通闭塞,一些农村地区,长年处于偏远、贫穷的状态。
如今,随着一条条农村公路直通村民家门口,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巴南区天星寺镇单石村,地处深山。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每到集镇赶场天,村里人都要走近10公里路,翻越几座山岭。如今,一条柏油公路修进了单石村,村民赶场,骑着摩托车一溜烟儿就到了。
单石村的变化,是近年来我市农村交通巨变的缩影。农村公路修通了,不仅使农村群众出行更加便捷,而且还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有效流动,促进了更多农户“万元增收”。
陈显锋是巴南区云篆山一名土生土长的汉子。早年他曾先后在大江厂、宗申集团做过流水线工人,同时也在老家云篆山上做农家乐“兼职”老板。
“那时真算不上啥农家乐,就是把家里土坯房稍微整理一下,摆几张桌子做馆子生意。”回想早年前的“自主创业”,陈显锋说,那时开的农家乐不仅谈不上门面装修,而且生意也很惨淡——走出门全是烂泥巴路,下雨天一不留神就要摔跤。由于道路不畅,整个云篆山景区少有人前来,农家乐的人气不足。
后来,随着巴南修好一条17公里环云篆山的环线旅游路,也是一条连接山上各村社的农村公路。陈显锋以前家门口的烂泥巴路,变成了一条平整的沥青路。
这条农村公路修通,为云篆山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源。陈显锋的农家乐因此“沾光”做大,从以前不到20平方米土坯房,变为500平方米3层楼房。每逢周末假日,到他的农家乐吃饭的客人最多达到20桌以上,年收入3万多元。
在“畅通重庆”建设推动下,到去年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10万公里,全市855个乡镇、8741个行政村的农村公路通畅率和通达率均达100%。
得益于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近年来我市“三农”面貌得到巨大改观:全市粮食产量连续三年超过1100万吨,蔬菜、水果持续增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年均增加13.1%;实现“两翼”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两翼”地区经济增速连续4年快于全市平均水平。
出行进入多轨换乘时代
“好个重庆城,山高路不平”。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市民“出行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成为突破口。
早上7点起床,20分钟内洗漱完毕吃过早饭,从渝北两路的家中出门,先乘坐公交车40分钟后到牛角沱,再换乘轻轨抵达大渡口平安车站,在9点上班打卡前,提前10分钟走进办公室。
这是某传媒公司文案许珀,每天出门上班的轨迹。虽然忙碌,但有条不紊。
而时光回溯到2005年,许珀回想刚搬家到渝北两路,每天6点天不亮就起床,换乘三次公交车,至少要花两个多小时才能到大渡口单位的“急行军”状态,他感慨万千。
许珀说,现在无论是到解放碑购物,还是去杨家坪逛街,乘坐轻轨都能很方便地到达。
菜园坝长江大桥车来车往。
高速集团技术员在监控总中心调试设备,该系统将对二环八射高速路网车辆进行全方位动态监控。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如何解决人们的出行难,成为促进重庆经济发展、优化投资环境这盘大棋中的重要一步。发展轨道交通,势在必行。
去年7月28日,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较场口至沙坪坝段开通试运营。这是我市首条建成通车的地铁线路,也是国内第一条建成通车的山地城市地铁线路。
9月29日,主城首条贯通南北的跨江轨道线——轨道交通3号线两路口至鸳鸯段开通试运营。3号线与1、2号线连为一体,实现了主城轨道交通网络化营运的突破,市民出行进入多轨换乘时代。
12月30日,3号线南岸二塘至重庆机场段全线开通,市民不仅可以乘坐轻轨直达机场,而且在两路口站和重庆北站,还可以直接购买机票和自助办理登机牌,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
随着地铁1号线和轻轨3号线相继建成开通,去年主城轨道交通新增通达里程55公里,运营总里程增加了2.5倍。
轨道交通,不仅是“捷运交通线”,还是凝聚财富的“黄金轨道线”。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陈义华说,“轨道交通为乘客出行节省大笔时间,而节省下来的时间自然能够创造出更多财富。”以地铁1号线为例,以日客运量15万人次、每人次每天乘坐地铁往返可节省1小时、每人每天工作8小时创造出的财富等数据,进行数学建模综合分析得出,1号线初期每天节约的时间可创造的价值为140万元,近期为278万元,远期为1316万元。
此外,轨道交通还有效带动了区域产业发展,形成“轨道经济带”。
以地铁1号线为例,它让沙坪坝、大坪、两路口等区域板块直接受益。如大坪,随着地铁1号线和轻轨2号线在这里实现交汇,大坪的交通枢纽地位将得到巩固提升。后期,大坪在商业、休闲等方面的发展再升级也就顺理成章。
“半小时主城”基本实现
除了乘坐轨道交通出行便捷,市民近年来的另一大感受是:过街方便了,路好走了。
一度拥堵不堪的巴南区渝南大道,如今一路畅通。从江南立交到巴南,驾车的市民少有被红灯拦下——每次开近交通信号灯,信号灯总是由红变绿。
原来,经过重庆市公安交管局科研人员调校,这条路上已形成近10公里的双向“绿波带”,它是指一辆车按正常速度行驶,在经过几个安装有红绿灯的路口时,都不会“吃红灯”,而是一路绿灯,形成了一条绿色的波带。在整个主城区,市公安交管局近年来已累计完成650多处交通信号灯优化配时,形成了50多条“绿波带”。
“畅通重庆”建设总体目标之一,是到2012年,主城核心区(内环以内)任意两点间的平均通行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主城拓展区(外环与内环围合区域)任意一点到核心区的平均通行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随着一批新建主城城市道路、跨江桥梁和隧道在去年陆续建成,市民驱车在主城道路上行驶更加通畅,基本实现“半小时主城”通达。
市建委介绍,自“畅通重庆”建设开展以来,主城中兴路、蚂蝗梁交叉口等11个堵点拥堵情况大大缓解。截至去年年底,主城城市道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600公里,道路网密度达到6公里/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五横五纵一环五联络”快速路网骨架,城市干道平均每小时车行速度提高了4.06公里,达到30.12公里/小时。
此外,主城现有的跨越两江大桥已达24座,过江交通瓶颈问题得到较好缓解,主城穿山特大型隧道达11座,东、西部新城与主城中心区交通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为保障市民乘车出行便捷,我市还加大了对公交、出租车等交通工具的运力安排。主城公交营运线路达341条,公交线路长度达7190公里,公交集团还实施了“一票制”、开行“大站快车”和“区间车”等便民措施,让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同时,全市还新投放出租车1200余辆,使主城出租汽车总数量达到1.05万辆,万人拥有量达到17辆,有效缓解了市民“打车难”。
长江上游交通枢纽崛起
从开展“畅通重庆”建设以来,重庆交通建设可谓捷报频传。
重庆机场第二跑道与新航站楼扩建工程竣工,重庆在西部率先进入双跑道时代,而且去年年底新开工的东航站区第三条跑道,其建设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江北机场”。
截至去年年底,重庆机场的国际(地区)、国内航点共超过100个,最高峰时的航班总量达到每天550班,飞机架次增加15%。同时,在发展笔记本电脑产业的背景下,重庆机场去年内就一口气开通了11条国际(地区)货运航线,每周都有20—30班大型全货机在重庆机场起降,重庆机场也在成为中西部货运航线最密集、班次最多、国际货运量最大的机场。
对于未来重庆机场的配套能力建设也已纳入规划。据介绍,今后重庆机场周边还要建设一条铁路、两条轨道交通和三纵四横七条道路,建成后将极大地缓解主城至江北机场的交通压力。
“给力”的不仅仅是航空。铁路建设方面,随着宜万铁路通车,达万铁路电气化改造顺利竣工,渝黔新线、渝万城际铁路、重庆北站改扩建、新建重庆西站……7个重点铁路项目竣工、开工,重庆铁路的枢纽辐射正在步步显现,重庆铁路正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水运建设方面,全市到去年年底已建成寸滩二期、东港一期等一大批现代化港口群,港口货物和集装箱通过能力分别达1.3亿吨、200万标箱,成为长江上游惟一拥有水运一类口岸、保税港区和5000吨级深水航道码头的地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雏形已显。
如果将江北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的投用和东航站区的规划,称为“羽翼”,长江黄金水道称为“血液”,那么高速公路、铁路项目则为“骨架”。如今重庆可谓羽翼渐丰、骨架成型、血脉通畅,一个三位一体的长江上游交通枢纽正在西部崛起,人们今后也将更进一步感受到“水陆空”畅通出行的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