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五个重庆”让重庆人深刻感受到人文关怀
改革成为发展的核心动力
重庆,一个底子较薄的内陆城市,如何在发展中实现超越,追赶沿海,进而获得与世界对话的资格?
为了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自2007年起,完成了直辖十年积累的重庆,以“314”总体部署为蓝图,提出“五个重庆”建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以民生引领发展等发展目标,短短几年间,重庆发展环境逐渐优化,以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万亿级信息产业在重庆崛起,推动“民生十条”等民生领域的攻坚战,以“缩差共富”为标志的重庆式发展,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解读,并逐步显现出优越性。
几年时间,重庆为什么能调动如此多的资源,实现巨大的发展?回顾重庆发展的轨迹不难发现,锐意并有智慧地推动改革创新,正是重庆实现发展的“秘笈”。
国有企业一度曾是中国亏损最严重、发展最迟缓的资源,也成为每个城市发展最沉重的“包袱”。但在重庆,以“八大投”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之后,盘活了国有资产,使重庆国有资产超过万亿。
目前,国有资产创造性地成为政府的“第三财政”,国有资产的经营收益弥补了重庆修路建桥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入的资金缺口。
地处内陆的重庆如何对外开放?为了解决这一史无前例的课题,重庆创造性地开启了“整机+零部件”垂直整合的加工贸易模式,成功解决了内陆城市做加工贸易中的物流成本问题。
不仅如此,重庆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的合作,协力推进海关通行制度的改革,打通“渝新欧”国际物流大通道,中国讨论多年的“欧亚大陆桥”设想,以重庆为起点,变为现实。
.jpg)
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形成“4+6+400”的笔电产业集群,一举改变重庆传统的产业结构。
.jpg)
“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搭建起“新丝绸之路”,使重庆从开放的“三线”成为“一线”。
.jpg)
南岸区天台岗小学以“直辖10年看重庆”为题,组织全校学生举行了一场知识竞赛活动。
.jpg)
重庆近年的改革发展,像山城夜景一样璀璨夺目。
.jpg)
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举行首场交易会,现场拍卖两宗城乡建设用地。
.jpg)
重庆的改革探索,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媒体聚集重庆。
要让重庆实现跨越发展,仅靠自身的资源是不够的,必须让重庆成为周边乃至世界资源的汇聚地。要实现这一目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发展金融业,将重庆打造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
为此,重庆推进了金融体制改革,成立了联交所、土交所、OTC、航交所等七大交易所,活跃了要素市场。同时,在引进笔记本电脑产业中,还引入了惠普全球结算中心,实现了中国离岸金融结算“零”的突破,而且引进了贝宝等国际结算企业,以金融结算为特点的结算型金融中心的打造,在重庆成为现实。
此外,为了让重庆百姓的资源“活”起来,加快流动,产生价值,重庆又推动了农村“三权”抵押改革,为农村居民创业打开资金“瓶颈”;同时实施微型企业扶持政策改革,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盘活存量资产,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并涵养了内需市场。
改革为保民生提供制度保障
市长黄奇帆曾说,在社会发展中,有些矛盾是长期积累的。这20年来,区域、城乡、贫富等差距不断扩大,这些长周期、大面积存在的问题,不是道德问题,也不是什么人唯利是图的问题,其本质是制度安排问题,是体制、机制出现了问题。
因此,在重庆以民生引领发展中,没有选择“撒胡椒面”式的扶贫,而是将为老百姓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与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结合起来,推动社会民生领域的系列改革,为民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例如重庆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初衷,是因为城市中有大量的进城务工农民,他们有的在城市里已经有十几年,甚至有了房子,把家也迁到了城市,但是依然享受不到市民的基本保障,其根本就是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
因此,要实现公平正义,必须从制度安排的改革入手。目前,重庆户籍制度改革让300多万人进了城,享有了医疗、社保等社会保障,一些转户进城的农民说,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黄奇帆说,改革就是要解决社会最艰难、最基本面的矛盾,绕是绕不过去的,你想绕过去,可能这个矛盾三五年后会成为大问题,会阻碍发展。
重庆的改革,一方面证明了要保障社会民生与发展同步,必须要从制度安排上进行改革;另一方面还证明,推动社会民生的发展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只有通过改革才能稳步推进,收到效果。
2009年,正值高房价成为全国老百姓头痛的社会难题,并被专家学者称为“解决不了的发展矛盾”时,市委书记薄熙来在当年的全市经济工作会上提出,重庆可以研究建设公共租赁房,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需求。
重庆的声音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在绝大多数老百姓一致拥护的同时,“作秀”、“没有出路”等质疑声也不绝于耳。2010年6月,市委三届七次全会出台了《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其中明确我市将执行“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住房调控思路,建立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体系,并决定3年时间建设4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
重庆“双轨制”的住房制度改革,主张70%的社会群体,通过市场途径解决住房问题,30%收入相对较低的社会群体,通过保障房解决住房问题。通过制度安排的改革,在重庆,“让所有人都有房住”才不会沦为一句干瘪的口号,而是成为现实。
一些媒体评论说,重庆公租房改革为代表的住房“双轨制”改革,解决了一个中国发展中令人“头痛”的问题,看似简单,却契合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各地政府拥有了较为雄厚的资金实力,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发展到了必须兼顾民生的时刻,重庆适时推出住房制度改革,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是藏富于民,涵养内需市场的明智之举。
改革不是拼命,需要更多的智慧
正因改革涉及到各方面利益的调整,如何能让改革顺利推进,并收到好的效果,将改革风险降到最低?这需要党委政府的政治智慧。
黄奇帆在与香港主流媒体的座谈交流会上说,任何一个人、一个地方要站在时代的前列,都要有勇气,都要有智慧。在重庆推进改革中,既需要勇气,同样需要智慧,否则改革是不可持续的,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如果不从体制、机制上动脑筋,光在主观上有好的愿望和出发点,不一定能奏效。
为了攻坚民生领域的难点,重庆实施了“民生十条”攻坚战,以3000亿的投入,解决重庆社会民生领域持续时间最长、解决难度最大的问题。
但是“民生十条”一提出,立即有舆论质疑说,重庆哪里来这么多钱?是不是又在作秀?
对此,重庆市政府的回应是,3000亿不是一次性投入,其中有大约600亿是由财政直接出资,其余部分将以各种渠道融资,并运用资金的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投入。
例如公租房建设,政府性投入大约300亿,市场融资约500亿。500亿元融资渠道包括银行贷款、公积金贷款、企业债券、社保基金和商业保险公司保费融资等。虽然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贷款,但投用后,可以用租金来支付融资产生的利息,基本保证现金流平衡。
此外,重庆在实现资金平衡上,不仅算当前账,更算长远账,做到资金中长期平衡;不仅算经济账,还要算社会账,做到综合平衡。要看到,当前的投入在未来会产生的巨大效益。
例如“两翼”农户万元增收,让300万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一共有300亿元左右,这将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另外,扶持6万户微型企业,按每户每年50万的销售值算,每年因为微型企业而新增的销售值有300多亿元。此外,养老、医疗、教育、交巡警、校警、留守儿童等投入也都是拉动消费的举措。
因此,现在的民生投入,未来每年将拉动上千亿的内需,在未来10年将带动上万亿的内需,此前政府财政的直接投资,完全可以由税收收回。同时,这些改革措施,在未来对重庆发展的深远影响,社会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
重庆改革创新,正是重庆市委、市政府以智慧和勇气发挥直辖市体制优势,践行科学发展观,解决重庆发展难题的具体体现。
目前,重庆正深化经济社会领域的各项改革,推动重庆在民生引领的发展道路上,坚定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