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化空前繁荣
现实中的江津白沙镇,是一座历史悠久,氤氲着浓浓抗战文化气息的小镇。抗战爆发后,紧邻长江黄金水道的白沙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担当着拱卫陪都重庆的重任,成为大后方区域性的行政、经济、文化、援战中心。1938年初,国家审计部、陆军十六后方医院、国民党党史编撰委员会、中央图书馆、国立编译馆等中央机构迁建于此,重庆卫戍总部在白沙设立重庆市户口疏散白沙指挥所。
1939年,宋美龄在白沙创办新运纺织厂,白沙的纺织工业得以大规模发展,全镇开办大小织布厂71家。国民政府财政部在白沙成立农本局,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在白沙创办国华动力酒精厂,夏仲实等投资兴办白沙水电厂。那时,在白沙的国家、地方、私营银行多达10余家。白沙一时成为抗战大后方的经济重镇。
川东师范、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等省大批学校,也在抗战时期纷纷迁至白沙。当时,白沙有大、中、小学37所,在校学生1万余人,人称“学生之城”。依托强大的文化资源,白沙人先后创办各种报刊13种,开办图书馆、阅览室、书店共12家。1942年,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在白沙举办了中国音乐史上史无前例的万人大合唱。文化的空前繁荣,让白沙与重庆沙坪坝、北碚夏坝、成都华西坝并列四川著名的“文化四坝”。
抗战期间,白沙人民为抗战捐献大量的资金、粮食、衣物,输出大量劳工。1938年,白沙籍川军将领夏仲实率领数千名白沙子弟兵出川抗日,血战日寇。1944年,时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前往白沙组织抗日募捐,上万师生与白沙民众集体下跪募款,最终募得资金650多万元,创下全川最高纪录。冯玉祥面对此景潸然泪下,他感叹,“走了全国很多地方,从没有如此感人的场面”。随后,冯玉祥撰文盛赞白沙为“最爱国的市镇”。
历史文明代代传承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今天,白沙镇仍保留着大量抗战时期的历史风貌。白沙古镇拥有古街巷65条,传统风貌连续历史街巷13条,总长8450米,历史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以上,其规模在重庆市1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位居首位。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山地民居建筑。在白沙镇,老街巷、吊脚楼、会馆、寺庙、书院等一应俱全,可以找到老朝天门、老解放碑的影子。
据统计,目前白沙遗存的挂牌保护抗战文化遗址多达20余处,约占全市183处抗战遗址文物点的约15%,拥有面积达10万平米的历史建筑。
丰沛的抗战文化遗址资源,为白沙吸引了不少抗战题材影视剧剧组关注的目光——自2006年以来,已有近30部影视剧到白沙取景拍摄,平均每年有4至5部影视剧在这里开机。这其中,包括《纸醉金迷》、《江姐》、《卢作孚》等10多部观众耳熟能详的热播大剧。
今年10月,“老重庆影视基地”正式在白沙镇揭牌,这是白沙镇未来五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白沙还将投入10亿元,大规模修缮抗战遗址、老街区及古镇基础设施,着力打造老重庆影视基地、修建抗战文化主题公园。白沙镇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以抗战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最爱国的历史文化名镇”。而上述举措,无疑将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