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实施“蛋奶工程”,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该工程目前已实现39个区县全覆盖。
.jpg)
志愿者正在和被救助儿童一起做游戏。
收入分配是民生大事。
作为一项紧迫工作和长期任务,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近年来重庆出台的系列新政,无不显示着重庆的决策者致力于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市人民的新路向。
通过改善民生行动计划,把发展与分享紧密联结起来,让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联动,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挂钩,提高人民群众生活保障水平,减轻居民医疗、教育、住房支出压力……
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造就更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这,就是重庆从先富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步骤。对此,许多重庆市民评论说,我们看到了“共富新希望”。
荷包更鼓了
工人最低工资标准每年确定一次
【画面】今年43岁的彭连庆是西南铝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加工车间班长,是一名一线工人。彭连庆说,今年6月,他们一线工人的工资就涨了200元。钱虽然不多,但是他们作为一线工人,已经看到了希望。彭连庆称,希望今后的工资能稳步提升,让工人的钱包越来越鼓,使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决策】2010年11月22日,让重庆广大职工们欣喜的消息从市政府办公楼传出——我市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最高档每月增加190元,从2011年1月1日起执行。
“提高职工工资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而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形成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促进最低工资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市人力社保局负责人如是说。
随后,围绕“柴米油盐涨价,工资该不该水涨船高”这一议题,市人大常委会对《重庆市职工权益保障条例》进行了审议修订,规定我市的最低工资标准由市政府每年确定一次。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签订有集体合同的,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约定的工资标准。
此外,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工资增长机制,随经济效益的增长逐步增加职工工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应当与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保持适当比例。
据了解,为进一步保障职工的荷包,我市将逐步在企业推行“三挂钩”机制,即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企业利润、高管薪酬挂钩。一线职工工资不涨,经营者和管理层工资也不得增长。对于经营亏损、职工工资发放出现困难的企业,职工工资可以零增长或负增长,但企业须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
.jpg)
志愿者为一流浪者穿上大衣。
.jpg)
村民学习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
.jpg)
公租房申请配租成功的市民,到公租房实地查看自己申请到的户型。
工资集体协商
让工人真正说上话
【画面】今年4月25日,重庆建工三建首次启动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公司千名职工取得了平均每月工资涨幅达到20%的“辉煌战果”,其中一线工人的工资增幅比管理层高逾10个百分点。
3月15日,该企业工会发出邀约申请,并与资方成立谈判小组。代表人数16人,工会方和行政方各8人。从发出邀约,到正式签约,协商没有想像中激烈的“讨价还价”、“战火硝烟”,两个回合下来,《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获得了职代会68人的全票通过。合同规定,职工工资涨幅需与公司效益增长同步。鉴于现在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公司一线职工工资涨幅达到25%—30%,管理层达到15%,公积金、绩效奖也同步上涨。
协商第一年,预计企业的人力成本将多出600万元。
对此,建工三建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杨帆说,短期内看似增加了“开销”,但却因此“收获”了职工劳动积极性,形成企业员工“共同体”意识。仅今年上半年,企业规模产值就已超过去年总和,达到24亿元。此外,企业内部劳动关系日趋和谐、人心凝聚、士气空前高涨,来应聘的多了,也留得住人了。
【决策】公司利润年年走高,可自己的工资原地踏步,想提加薪,又怕老板给穿小鞋。为破除这一尴尬,今年,我市加强工资集体协商,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截至9月底,我市已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12295份,覆盖企业34027个,覆盖职工1703021人。在已建会企业中,建制率由6.2%上升到61%。目前,武隆、酉阳、石柱等县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在已建会企业中达90%。
市总工会调查到,在已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大部分企业中,职工工资今年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能投集团、建工集团、重钢集团、嘉陵股份等国有企业率先垂范,不仅在企业实现了工资集体协商100%的签订率,而且职工工资增长幅度均在10%以上;重庆力宏精细化有限公司、重庆歇马机械曲轴有限公司等非公企业职工工资增幅高达30%
“我市将用3年时间,在所有设有工会组织的企业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市总工会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举全工会之力,把协商推广当成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
他说,一方面,工会将准确把握国家、地方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和企业经营状况,找准劳资双方利益契合点,既考虑企业承受能力,又合理提高职工收入;同时,加大培训和经费投入,建立一支懂法律、懂政策、熟悉业务、善于协商的工会干部队伍,提高协商质量。
“双联动”
让社会救助标准“水涨船高”
【画面】130、165、175、185、195、210、260、290、320。旁人来看,这也许是一组毫无关联、毫无意义的数据,但对于江北区复盛镇庙坝社区居民亮亮(化名)来说,这是她的吃饭钱、穿衣钱、读书钱。
亮亮6岁时,父母先后离她而去。年幼的她只得与贫困的爷爷、婆婆相依为命。可两位老人也年老体弱,万般无奈下,他们找到复盛镇政府求助。政府立即为亮亮申请了城市低保,并资助了部分学费,让孩子读上了书。
亮亮的爷爷回忆,当时孩子领到的第一个月低保金为130元,基本保障了正常的读书与生活,随着重庆发展越来越好,孙女的低保金先后进行了8次调整。如今,亮亮已就读职业中学,她说:“每一次调整的金额,都能给爷爷婆婆减少些负担呢,让我多买几本书,离美好生活更近了一步。”
【决策】如何科学规范地制定和调整社会救助标准,从而真实、适时地反映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的“共富十二条”提出,建立城乡低保标准随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调整机制。
时隔两月,这一会议精神落实为切切实实的机制——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规范社会救助标准制定和调整工作的意见》,加上此前出台的《重庆市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实施办法》,重庆市全面建立起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上涨“双联动”机制。至此,全市220万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将随经济发展而提高,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
重庆市规定,从2012年起,社会救助标准根据全市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幅度同步调整,原则上每年10月份调整一次。标准的调整周期之内,若遇食品价格上涨,还将按物价联动机制发放20元到50元不等的临时生活补贴。
今年10月,我市首次启动了联动机制,将三个区域城市低保标准分别由每人每月290元、260元、240元调整为320元、305元、290元;农村低保标准分别由每人每月150元、133元、117元调整为170元、160元、150元;城市“三无”人员供养标准分别由每人每月350元、320元、300元调整为390元、370元、355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分别由每人每月233元、208元、183元调整为250元、240元、230元,进一步加强了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保障。
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我市还将把标准调整与缩小区域、城乡差距相结合,2013年,消除不同区域间低保标准差距,到2015年,将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缩小至1.5倍,使对困难群众的保障更趋公平合理。
推动共富
发挥国企中坚力量
【画面】最早开工建设、最早配租、最早入住……几个第一,让“民心佳园”公租房小区从开工建设起,就吸引了众多的目光。
尽管入住仅仅半年,小区已初具规模。商店、幼儿园、警务室、卫生所一应俱全。
61岁的老孙每天都要到小区中心的“市民广场”遛弯。他和老伴、女儿是今年4月搬进13号楼的。提到以前的居住状况,前一分钟还谈笑风生的他,长叹了口气:“一家人在14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住了快30年啊,楼里没有卫生间,半夜上厕所都要走好远。”如今,一家三口住两室一厅的电梯房,用老孙的话说,“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决策】老孙一家的幸福生活,得益于重庆提出确保国有资本收益的30%用于民生。
作为“第三财政”的国有企业,为重庆公租房建设提供了土地和建设资金保障。土地不能距离主城太偏,如果太偏,租房者会因为工作生活不方便拒绝租住,这样,公租房就租不出去。按照这样的要求,重庆的国有企业将过去储备的土地,以划拨的方式拿来,以满足公租房建设的用地需求。
同时,我市还充分利用国有企业的融资平台,积极争取银行贷款和住房公积金贷款,解决公租房建设中的资金问题;国有企业还承担了公租房建设的主要任务。
“重庆国企在全国首创‘第三财政’,重庆国资已经成为充当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坚强支柱。”市国资委主任崔坚介绍,通过国有资产的整合与高效运作,重庆国资增长率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的水平,使国有资产总量在10年间几乎增长了10倍。
“一般人最关心的是,这笔钱怎么用?重庆的答案就两个字:民生!”
崔坚表示,2005年开始,重庆国企率先实现“财政断奶”以来,平均每年财政贡献1000多亿元,相当于重庆政府的“第三财政”。
自2007年起,我市开始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为落实“民生十条”等惠民政策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证,国有企业对财政的贡献大幅增加。市国资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仅在去年,全市国企上缴税金388亿元,同比增长31%。“八大投资集团”上缴资产增值收益和投入基础设施、公益项目1026亿元,同比增长36%。
崔坚说,除了对财政的贡献加大,近年来,还有不少国企直接让利于民、惠及民生。例如,去年,粮食集团、渝惠集团、商社集团、农投集团贡献4697万元收益,全力保障粮油、蔬菜市场稳定;交通开投、能源集团、电力公司为保障煤电气供应、补贴免费公交等,让利15.6亿元。
下一步,伴随国企利润提高,投入民生的资金还将水涨船高。市国资委计划,在“十二五”期间,重庆国企还准备平均每年给财政贡献1000亿元,主要用于架桥铺路、水利设施建设、公租房建设、保障公交等方面,这些都将为政府公共财政转型,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事业腾出财力空间,增强政府惠及民生的底气。
大发展需要大思路,大思路需要大手笔。目标已经确定,步伐已经迈开。畅想未来的发展,坚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人民劳有所得、共同富裕,让群众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不断开创社会公平正义,重庆人将共享幸福尊严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