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宝地 南宋始兴
路孔古镇,以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旖旎的水乡风光而闻名。古镇位于荣昌县城东部,距县城8公里,距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38公里。路孔依山傍水,高高的万灵山,清清的濑溪河,静静地陪伴着古镇淌过了千年的历史长河。千百年来,在英杰辈出的路孔,一幕幕历史传奇不断上演,路孔“风水宝地”、“翰墨之乡”、“武术之乡”之美誉由此成就。
路孔之得名,缘于一段美好的民间传说。据传从前有位法名“真敖”的得道高僧携弟子四海云游。当他走到濑溪河一带时,发现这里山奇水异,林密草深;水滨麋鹿衔花,林中百鸟朝凤,清溪浅濑,游鱼戏水,一派祥瑞景象。遂不再云游,打算在这块风水宝地建庙修行。
真敖在濑溪河岸边的山坡上选址时,偶然发现了六个深深的洞穴。凭着常年参禅悟道而有的灵慧,他判断出这些洞与濑溪河相通。遂命座下弟子向这些洞中倾入糠壳,试上一试。两个时辰后,濑溪河心果然冒出了糠壳。此后,真敖看中的这块风水宝地,便被人们称为“漏孔”、“六孔”,并逐渐演变成今天的“路孔”。
其实,早在南宋时期,路孔便名闻于世了。由于通漕运更兼出产宫廷贡品蜂蜜,路孔在当时便成了著名的水码头与物资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客商,为路孔此后的兴盛打下了基础。码头、货仓、客栈、食肆、商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整个路孔由此变得富庶起来。
从明清开始,路孔有了“翰墨之乡”、“武术之乡”的美誉。在路孔,素有“穷不习武”、“富不读书”之说。这两句话的含义,其实是鼓励穷人通过读书去改变命运,鼓励富人通过习武强身健体、保家卫国。路孔的赵氏宗祠、尔雅书院,皆为路孔子弟修习文道之所。一代武术宗师姚玉堂,在这里将缠丝拳发扬光大。这种拳法在风靡路孔之后,又成为荣昌、大足两地居民热衷修行的强身健体之功。
翰墨之乡 人杰地灵
提及路孔和它“翰墨之乡”之名,赵氏家族是不能不提及的。以前,路孔镇的核心并不叫大荣寨,而叫“赵家场”。那时,赵家场上的居民全姓赵。即便到了如今,居住在大荣寨中的居民,仍有三分之一为赵氏后裔。据说,在荣昌和相邻的大足县的赵氏后代,加起来有七八千人之众。
路孔赵氏人的先祖,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第二个儿子秦王赵德芳。赵德芳的第五代孙子是北宋景佑进士,京师号称“铁面御史”的赵卞。赵卞弹劾不避权贵,针砭时弊,毫无顾忌。宋神宗时,赵卞因向皇上进谏获罪,被贬至湖南昭陵为庶民。
清康熙末年,在清政府推行“移民实川”的基本国策时,赵卞的第二十三代孙赵万胜,率家人入川到路孔“插占”开荒种地。又经过了几十年,赵家在路孔已是人丁兴旺。乾隆三十八年,在入川的第一个甲子年(六十年)快满时,赵氏家族决定在路孔场上修建赵氏宗祠。
清嘉庆五年(1800年),当地绅士及乡民,为了防御匪患在当时水码头的基础上建起了大荣寨。而整个寨子的修建主持者,便是赵氏后裔嘉庆举人赵代仲。有了大荣寨的庇护,路孔的历史和文脉才得以更好地延存。
至今仍让赵家人感到自豪、让十里八乡羡慕不已的是,赵家数百年来人才辈出。抛开其祖上的显赫不说,从清朝嘉庆年间算起,赵氏宗祠走出了举人赵代仲,道光年间进士翰林院编修赵富生及秀才若干。解放后走出的县处级以上官员、专家学者、高级知识分子多达70余位。
而放眼整个路孔,这片温润的土地更是孕育、培养了一大批杰出才士。明代刑部尚书喻茂坚、革命先驱赵宗楷、抗日英雄柳乃夫、缠丝拳宗师姚玉堂、中国人造石油之父赵宗燠等名人享誉古今。
精忠尚武 保家卫民
但凡鱼米富足之乡,总会招致匪徒觊觎。尚武的路孔人在解放前后多次抗击土匪武装的经历,至今为路孔居民所津津乐道。
解放前后,大荣寨多次遭到打着“国军”旗号的土匪袭击。寨民们在中共武工队和解放军的领导、配合下,对这些匪徒进行了顽强地反击。
1950年,“反共救国农业国川东北游击总司令部第3纵队支队长”冯登云率土匪百余人围攻大荣寨,被同仇敌忾的军民击毙。
1959年4月,以蒋镇南、白申荣、赵其中、郭铸等为首的几大股土匪集结于河包、路孔一带,企图集中兵力,打开路孔这个县城北大门后攻打荣昌县城。路孔居民和解放军武工队进行了顽强的反击,毙伤土匪30多人,俘虏40多人,迫使100名匪军逃散回家。至今,大荣寨的城墙上,仍可以看到几次战役留下的弹孔。
伴随着时光的流逝,如今的路孔早已远离刀光剑影与血雨腥风。这个氤氲在宁静与祥和中的古镇,正抖擞起精神,迎接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