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一本研究巴蜀历史文化的活教材,又是一幅江南水乡的古镇画卷。
这里,是一块投资兴业的绝佳热土,又是一个旅游度假的理想胜地。
这里,就是蓬勃发展的古镇塘河。
河水清清,竹排悠悠,水垂银岛,鸟人画屏。塘河恰似一条弯弯的玉带,呈几字形环绕塘河古镇而过,白雾卷来,飘飘缭缭,重山倒影,水色潋滟,一幅清新雅致的江南水乡古镇画卷。
古朴苍劲的塘河古镇以其光辉灿烂的古建筑文化、朴实无华的民俗民风、风光如画的优雅环境,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中外游客,吸引了《黄炎培》、《纸醉金迷》等一部又一部影视剧来这里拍摄。
生机盎然新塘河
塘河古镇位于江津区西南、渝川黔结合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重庆市最具魅力小城镇、重庆市市级中心镇、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建的渝泸高速和重庆西三环在此交会互通,建成通车后,半小时江津、永川、合江,1小时重庆、泸州的交通区位优势将变为现实。古镇始建于明代,现存明清古建筑群近4万平方米,主要由塘河古街区、石龙门庄园、廷重祠3部分组成,有着“历史建筑博物馆”之美称。
塘河古镇古建筑布局讲究,结构精巧,造型优美,具有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明清建筑、徽派建筑、西欧建筑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艺术内涵,令人称奇叫绝。古镇四周的红岩硐寨群、天台寺、白云寺和滚子坪山寨,也都存留着许多自西汉以来的历史文化遗迹,是研究巴蜀历史文化发展的珍贵资料。
塘河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旅游资源丰富:有重庆市保护最完好的客家祠堂、重庆市优秀近现代建筑、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廷重祠;有重庆市最大的地主庄园、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石龙门庄园;有闻名渝、川、黔的道教圣地——清源宫;有重庆市最多、最险,集古栈道、古石窟为一体的红岩硐寨群;有集山、水、林、洞、瀑为一体,融雄、秀、幽、险、奇于一坪的市级风景名胜区——滚子坪风景名胜区;有川、渝地区最大的原始桫椤园——滚子坪桫椤园;有震惊中外的32111英雄钻井队遗址;这里还是歌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珊瑚颂》、《父老乡亲》曲作者王锡仁的故乡。江津区塘河镇文化站站长罗江荣说,古镇至今仍保存着传统的民风民俗,包括传统婚俗、划龙船、川剧坐唱、玩龙灯、耍狮子、扭秧歌、耍车灯、玩花船、唱灯戏等。
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助理张其悦认为,古镇的保护与开发,需严格遵守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彰显古镇在文化和生活上的传承作用。按照这一思路,塘河镇在旅游开发上,打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滚子坪风景名胜区、塘河婚俗3张牌,重点开发以古街区、石龙门庄园、廷重祠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以塘河婚俗、川主庙会、龙舟文化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滚子坪风景名胜区、桫椤园、塘河水系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以万亩荔枝龙眼基地、万亩竹海为代表的农业观光旅游,打造摄影基地、美术写生基地、影视拍摄基地、拓展培训基地,逐步把旅游业培育成塘河镇的支柱产业,把塘河打造为渝川黔生态历史文化旅游名镇!
近年来,塘河镇实施“文化强镇、旅游兴镇、农业稳镇、边贸活镇”的发展战略,对老街进行了保护性改造,建设市民广场、酒店等基础设施,提高了塘河古镇的游客接待能力。在“十二五”期间,塘河镇将投资建设塘河民俗风情街、古镇景观索桥、古镇旅游接待中心、塘河护堤河岸游步道、滚子坪休闲旅游度假区、渝泸高速公路塘河连接线,新建3家四星级酒店,把古镇、滚子坪景区打造为4A级景区。可以说,一个充满活力、生机盎然的新塘河正向世人走来。
安安送米传古今
“塘河还是中国封建社会《二十孝图》故事之一——安安送米的发生地。这个曾被作为‘孝道教科书’在千家万户传颂的故事,如今,仍被当作中国戏曲传统剧目的代表性作品在海内外广泛传唱。”
罗江荣说,数百年前,在今江津塘河镇硐寨村 (原桂庄村),住有姜姓五口一家:户主姜师,其妹姜姑,妻庞三春,老母,幼子姜安。一家团结和睦,家境尚裕,后遭火灾。
一次,姜姑因和嫂子口角,心怀不满,就在其母前偏诉嫂子三不孝罪状,老母轻信姜姑谗言,遂命姜师休妻。姜师为了顺母尽孝,写下休书。庞氏悲痛不已,到白云庵当尼姑。
时姜安7岁,读书回来,得知其母已被休走,悲痛至极。姜安上学的地方较远,婆婆每日给点大米作午餐用。安安恐其母缺粮挨饿,遂将午餐米藏于道路旁土地庙内,凑足几升就找个口袋装好,给母亲送去。后来,姜安学业有成,上京考中状元,封官回乡,接回母亲,一家团圆。
至今,塘河境内及邻近地区还流行着“安安送——(米)”这个歇后语。
塘河婚俗最“闪耀”
说起塘河古镇的文化亮点,最“闪耀”的莫过于塘河婚俗。2008年,比利时国家电视台宣传北京奥运会的栏目《走进中国》,专程来塘河拍摄了《塘河婚俗》,在欧洲宣传中国的民风民俗。
“塘河婚俗包括说媒、做相、开庚、男方办接妆、女方办嫁妆、出阁、送亲(迎娶)、拜堂、办宴席酒、闹房、参厨、谢媒和回门13道程序。”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塘河婚俗代表性传承人何贵银说,塘河婚俗“博大精深”,仅“出阁”一项就有踩斗、丢筷子、骂媒、父亲压轿、哥哥背上轿、哭嫁6个内容。
据《塘河乡志》记载:塘河婚俗始于宋代,兴盛于明代,清朝时期普及到周边贵州习水、四川合江等地区。塘河婚俗集渝、川、黔婚俗于一体,汇集了儒家、道教、佛教、地方民俗等多样文化,婚俗过程中既有哭、骂、唱,又有吹、打、乐,场面隆重,气氛热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改善,思想不断解放,过去传统的结婚习俗又开始恢复,而且越来越流行。在塘河有着专门从事婚俗一条龙服务的个体户,抬轿队伍达80多人。选择旧婚俗结婚的新人,都按旧婚俗程序操办,特别是“哭嫁”已成为新人结婚时的一种时尚。
塘河婚俗反映了旧社会的婚姻制度,是一本历史教材,也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今,塘河婚俗已成为重庆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正在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