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播音员正在给村民播新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jpg)
重庆演出季拉开大幕,李云迪新年演奏会受到山城观众的热烈追捧。
近年来,为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市委、市政府端出一道道“民生大餐”,在城市,一座座大型文化设施矗立在城市黄金地段,成为新的文化地标;在农村,农家书屋、农家大院借阅点的设立,为过去缺少文化、缺乏知识的农民朋友开启了知识的宝库;在广场,文艺演出周周不断,“唱读讲传”深入开展……
文化民生,正引领着山城的老百姓奔赴“精神小康”。
.jpg)
渝中区七星岗通远门城墙公园,孩子们在讲故事、唱红歌或诵读古诗。
.jpg)
青木关镇广场露天电影吸引了数百人观看。
为大剧院叫好,国内一流的剧场咱也有了
镜头:
十二首颂歌,如天籁梵音响起;优美的舞蹈,如画卷般逐一展开。
10月12日晚,作为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三届重庆文化艺术节的重点剧目,大型舞剧《千手观音》在重庆大剧院上演。
市民肖廷婷坐在观众席中,屏住呼吸,和舞台上的演员一起,经历了一场悲欢离合,唤起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愫。
美轮美奂的舞台、炫丽特效、迷人的灯光……在为《千手观音》中的三公主的命运感叹的同时,肖廷婷也在内心为大剧院的硬件叫了一声“好”:“国内一流的剧场咱也有了!”
肖廷婷是一位文艺爱好者,但凡遇上好的演出,她一定不会错过。说起重庆文化设施的变化,肖廷婷颇有感慨,“前几年,重庆没有像样的演出场地,想听一场正宗的音乐会,我只有打‘飞的’往北京、上海跑。”
如今,可不一样了,总投资16亿元的重庆大剧院自2009年底建成投入使用以来,上演音乐会、芭蕾、舞剧、话剧、音乐剧、杂技、魔术等演出近500场,几乎周周有演出、月月有大戏。而大剧院也因其独特的设计外观、完善而专业的设施设备,跻身为重庆的新地标。
“这几年的变化真是大:大剧院建起来了,博物馆免费了,图书馆搬新家了,马戏城在修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随之丰富起来。”肖廷婷不无感慨地说。
画外音:
近年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大剧院、重庆图书馆、重庆科技馆、歌乐山陈列总馆、歌乐山红岩魂广场二期、重庆广电大厦、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重庆川剧艺术中心等20个市级重大社会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开放。其中,藏书量360万册的重庆图书馆日接待量可达8000余人,读者可以在图书馆内看图书、听讲座、上网查资料、看电影甚至住宿。
这些地标性的文化建筑在山城碧水青山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同时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爱上种玫瑰花,赶完场就去农家书屋看书
镜头:
每个月的逢4、逢8(如14号、18号、24号等),都是江津慈云镇刁家社区镇的赶场天。这天,位于正街二楼的农家书屋就会特别热闹——赶完场就去农家书屋看书,已经成为当地人的习惯。
4个书架上分别摆放着科学、历史、文化、种植养殖技术等几大类型的图书;另一边,一排排DVD光碟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窗户边的架子上——从影视连续剧到农技指导纪录片等,几乎无所不有。
74岁的龙民才老人走到书架边,取了一本《玫瑰花栽培技术》。
“早上7点半我就来等到开门了。就是为了找这本书!”翻开这本刚到手的新书,龙民才兴奋不已。
这段时间,龙民才爱上了种玫瑰花,种植方面的书成了他的“葵花宝典”。“反正我家里离这里不远,赶完场,吃个午饭再来,刚刚好!”他有些得意地摇了摇手中的宝贝,头上的一圈蓝色裹布也跟着晃动起来。
画外音:
近年来,我市立足于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强市,提出了“亦城亦乡、先急后缓、建管结合、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我市强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后在全市启动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建设项目,文化成果惠及城乡。
不打麻将了,大家聚在一起看“坝坝电影”
镜头:
“快点,快点,不然搞不赢看电影了。”6月25日下午18时,家住铜梁县高楼镇龙源社区休闲文化广场附近的小男孩林林着急地催促着外婆。
18时30分,摇着大蒲扇的外婆牵着林林的小手,搬着小板凳,来到广场上。离电影开场虽还有一个半小时,但广场上已有不少拿着小板凳的人。
当天放映的电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0时,广场上已经黑压压地聚集了300多人,在孩子们“开始啰,开始啰!”的欢呼声中,电影幕布亮了起来。
“听说现在放的‘坝坝电影’,全部是用的数字化设备。”60岁的彭家琴对身旁的儿子说道,“怪不得画面这么清楚哦。”
“大家聚在一起看,好像回到了二三十年前,安逸得很!晚上可以不打麻将了……”。谈起“坝坝电影”,不少村民兴致勃勃。
高楼镇位于铜梁北部边陲,距县城33公里,群众文化生活缺乏,农闲和晚上,很多人靠打牌和搓麻将打发时光。随着电影、文艺演出的到来,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而这些电影、演出,也把农技知识、法律常识等精神食粮送到了乡亲身边。
画外音:
一部部优秀的电影、一本本优质的图书、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场场精彩的戏剧和展览、一副副雅俗共赏的春联送到了乡镇,送到了农村院坝,送到了农民家门口。
近年来,以“送电影、送图书、送故事、送戏剧、送展览、送春联”(简称“六送”)活动为代表的一系列送文化活动,在巴渝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老百姓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科技送到家门口了。政府构建的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千家万户,群众的日子越过越舒坦。
放弃旅游计划,过一个充满文化味的“黄金周”
镜头:
今年国庆,“80”后女生刘熙放弃了外出旅游的计划,选择留在重庆,和家人一起过了一个充满文化味的“黄金周”。
国庆的第一天,刘熙就和父母一起到三峡博物馆参观“中国—东盟服饰秀展”预展。新加坡的娘惹装、越南的长衫、缅甸的笼基……从不同国家、地区的服饰上,刘熙领略到了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接下来的几天,刘熙又和家人去沙坪坝区文化馆看了《庆国庆及辛亥革命100周年摄影书画展、图片展》,在位于三峡广场的黄葛树故事基地听了一场妙趣横生的故事会。
之后,刘熙还去南岸区黄桷垭镇观看了“欢聚南山”庆祝新中国成立62周年文艺演出。
“总之,到哪里都有免费的活动,只要你乐意,随时都可以参加,这样的生活真是有滋有味。”上班的第一天,刘熙就和同事们说,“这个节过得有意思,看了展览又听了故事,既轻松休闲,又增长了不少知识。”
画外音:
今年“十一”国庆长假期间,我市各地组织了近1000场文化活动,让广大市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节日。不仅仅是节日期间,近年来,我市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两年一届的重庆文化艺术节、重庆演出季为广大市民献上丰富的文化大餐;一年一度的重庆新年音乐会拉近了高雅音乐与大众的距离;全市乡村文艺汇演、全市小品大赛为普通群众提供了自我展现的广阔舞台。
渝中区的“解放碑周末音乐会”、北碚区的“缙云之声”大合唱、九龙坡的周末广场文化“四季歌”、合川区的“广场月月歌”、南岸区的“激情南滨”、万州区的“激情三峡”……各地区文化社团、社会团体也激情洋溢,纷纷活跃在广场院坝。
背诵《弟子规》,调皮的学生悄悄地变了
镜头:
“在你转身的那一刻,我的眼眶充盈着幸福的泪……”不久前,忠县东溪中学初二11班班主任汪洋,在教案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他的感慨来自于班上差生陈彦的转变。
年仅13岁的陈彦,曾是一个有名的调皮学生。因父母离异,跟爷爷生活,从小就养成了打牌、抽烟、打架等劣习。汪洋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了这个调皮学生身上。
但去年下半年以来,陈彦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上网吧的次数减少了,打牌抽烟的习惯改掉了,不仅主动为生病的同学打开水,还热心参与班集体活动。
陈彦为什么变了?原来,从2008年5月开始,东溪中学开展了一系列“唱读讲传”活动,其中特别注重让学生“读点经典”。学校在35个班级设立了“经典书架”,发动学生捐献经典书籍,互相传阅。还组织了一大批语文教师编印校本教材——《读典》。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每天,陈彦都要按要求背诵几句《弟子规》的内容,在耐心解释涵义的同时,汪洋还要求陈彦每天问自己一次——“今天,我做到了吗?”
渐渐地,陈彦变了。
“毫不夸张地说,陈彦的改变,得益于‘读经典’活动,感谢那则《弟子规》。”喜欢写作的汪洋又在教案上写下了这句话。
画外音:
三年多来,深入开展的“唱读讲传”活动在老百姓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前从不往来的街坊邻里,因参加“唱读讲传”活动而热络起来,一家遇到困难,大家都来帮忙;以前拥挤的车站站台上,出现了排队上车的长龙,市民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
“红歌一唱,神采飞扬;经典一读,智慧十足;故事一听,明理舒心;箴言一看,百读不厌”。“唱读讲传”成为重庆老百姓心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