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孩子们非常有次序的就餐,每个小组长给同学们舀上菜饭,大家再一起开始吃饭。
直辖以来,重庆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由于集大城市、大农村于一体,大山区、大库区特点突出,虽然近年来我市已经建立了2000余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但在不少高寒山区,依然还有一批为数不少的村小在坚守。
据市教委提供的数据,目前,除主城区以外,其余每个区县皆有村小;在渝东南、渝东北片区的彭水、酉阳、黔江、城口、奉节、巫山、巫溪、云阳、万州等地,每个区县目前现存村小数量至少在200所以上。对大多数村小来说,设施简陋、校舍破烂是其最大的特点。此外,由于教师的缺少,往往是一个或几个老师带着十几个孩子,老师既要教学,还要负责其他事务。
目前,寒冷的冬季已经到来。他们的现状如何?他们对村小的未来有着怎样的期待?对山外面的世界又有着怎样的憧憬?
.jpg)
学校的伙食比家里还好。
两个同学正在打伙用一个盆子洗脚。
.jpg)
晚上9点,孩子们就躲进温暖的被窝就寝。
浓雾弥漫,层层叠叠,能见度不足10米。
冷雨飘忽,淅淅沥沥,泥水飞溅为车身涂上一层迷彩。
我们的目的地石子小学海拔近900米,距忠县县城47公里,与石柱一山相隔。
这47公里的路程,龟速前行的越野车,足足跋涉了两个多小时。
“每天都有肉,比家里吃得好。”谭洪有些羞涩,扒拉着饭,小声说,“还有,每个星期的明天(周三)有蛋吃,后天(周四)还有牛奶”
雨雾弥漫,天色漆黑,12月6日,星期二,从主城驱车4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距离忠县县城47公里的石子乡。同行的县教委老刘告诉我们,若再翻过眼前的这座方斗山,便是石柱了。
乡场上已少有行人,一片寂静,看看时间,其实才下午5点半。
快步走进石子小学时,孩子们刚结束了一天的课程,在食堂外的操场上排好队,每个人手里都拿着碗筷。
依次走入食堂,找到自己的位置后,大家并不着急坐下,只见他们将碗筷小心地在饭桌上摆好,很有纪律地站在桌旁等待着……
不知是谁起了头,食堂里200多个孩子齐声高唱起来:“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的歌声多么嘹亮……”那稚嫩却嘹亮的歌声,和四周的寂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谈不上有多么震撼,却让原本弥漫着凄风冷雨的校园一下子有了勃勃生机。
“每顿饭前,娃儿们都要唱一首歌,每回都不同,很提精神!”五年级的班主任周竹钰17岁中专毕业后就来到学校,至今已经11年,学校的点点滴滴她都记在心里,“食堂是今年上半年才盖好的,原来都是由老师把饭菜端到教室里去。自从有了食堂后,走读的学前班和一二年级的娃儿,中午吃饭仍在教室,而三到六年级的(从三年级起就全部住校)吃午饭和晚饭都在这里。”
“207个娃,每顿饭大概要150斤米,米饭管饱,菜一般都是一荤一素,看嘛,今天吃土豆炖排骨和番茄蛋花汤。”食堂管理员乐正炳指给我们看。
唱完歌,开始分饭菜:一张桌子8个人,每天轮流由一名孩子负责均分饭菜,“这样不仅培养了娃儿的团队意识,还可以避免混乱。”周竹钰说。
四年级二班的谭洪今年10岁,今天该她分饭菜了。她将白米饭均分成八份,却将土豆炖排骨中的排骨和番茄蛋花汤中的蛋花都分给了其他人,自己的碗中,泡着清汤的米饭上是不多的几块土豆。
“每天都有肉,比家里吃得好。”谭洪有些羞涩,扒拉着饭,小声说,“还有,每个星期的明天(周三)有蛋吃,后天(周四)还有牛奶。”
三年级一班的曹飞和秦梅峰合用一个盆子。盆子太小,挤不下四只脚,他们就一人先洗一只脚,然后再换另一只脚
陆陆续续有孩子吃完,到水槽边将碗筷洗干净后,急匆匆跑向教室,他们要抓紧时间把作业做完再回到食堂,因为今天有电影看!
“一学期,三场电影,你们来得巧,碰到了。”校长阳光指着已经挂好的幕布说,“今天看《新少林寺》。”
只见食堂的横梁上垂下一块正方形的幕布,而影片却是宽频,只占了幕布的一半。一节自习课后,孩子们便兴冲冲地跑回食堂,电影开始了。
说实话,画面的效果并不十分清楚,但孩子们却看得津津有味,遇到一些打斗激烈的场面时,三三两两地还小声议论一会,小脸上写满了兴奋。9岁的黄粤红一直聚精会神地盯着银幕,“好看,就是有点黑(影片效果不好)。”
因为看电影,原本8点半的洗漱时间被拖到了9点半。
澡堂就在食堂旁边,这学期才安装的太阳能和电混用的热水设备,让孩子们每天早晚都能用上热水。只见他们训练有素地从宿舍里拿出各自的脸盆,在水龙头前排好队,接一盆热水,就坐在食堂的凳子上,脱下满是泥水的鞋袜,洗了起来。
三年级一班的曹飞和秦梅峰合用着一个盆子。盆子太小,挤不下四只脚,他们就一人先洗一只脚,然后再换另一只脚。“他盆子坏了,我们就打伙用。”等两人都洗好后,8岁的曹飞端起盆子,将水倒入水槽。
“娃儿有热水(洗脚),晚上睡得好些。”看着冒着热气的食堂和忙碌的孩子们,阳光有些感慨,“现在条件好了很多!没有热水的时候,那才叫恼火,特别是冬天,水冷得沁骨头。”
喧闹了一天的校园,慢慢安静了下来。12个人一间的学生宿舍里,每两名学生睡一张宽1.2米的床。统一的军绿色床单和被子都由学校免费提供,结实的木床上下两层,寝室的一角是摆放整齐的脸盆、毛巾、牙刷和牙膏。
被窝里,头挨着头的孩子们,很快进入了梦乡。
“其实习惯了就好。习惯了这儿的安静,空气清新,也习惯了山里人的淳朴,慢慢地就舍不得走了。”周竹钰的家就安在学校,她和教导处副主任陈红波的女儿,已经快3岁了
趁着孩子们看电影的空挡,我们来到了毗邻食堂的老师宿舍。
敲开房门,每个老师寝室的摆设几乎都差不多:一张简易的木板床,两张陈旧的木桌,一张桌子上摆着一些课本和作业本,一张桌子上则放着碗筷、锅和电磁炉等……
高山的夜,宁静安详,却也无聊而寂寞。漫漫长夜,长年累月,他们是如何熬过这岁岁年年?
“其实习惯了就好。习惯了这儿的安静,空气清新,也习惯了山里人的淳朴,慢慢地就舍不得走了。”周竹钰的家就安在学校,她和教导处副主任陈红波的女儿,已经快3岁了。
“都在慢慢变好,土操场铺上了水泥,教学楼也扩大了,修了食堂,还有了热水……”陈红波说,最让人爽的是,去年底,这里接通了6M光纤宽带。
有了宽带,年轻老师几乎人手一个笔记本电脑。于是,山村寂静的夜里,有电脑陪他们度过。
“不仅是为了打发时间,还有对外界的了解。高山太闭塞,有了网络,才能了解更多信息。”24岁的赵令蕊是河南濮阳人,去年从重庆师范大学毕业就到了这儿。网络除了让她接触和学习到更多东西外,也成了她和千里之外的家人联系的纽带,“也想家,但到了这儿,总要安下心来,先把工作做好。”说这番话时,赵令蕊笑嘻嘻的,脸上看不到一点愁容。
“调出去?顺其自然吧,在这也不错。”26岁的邓丽娟今年7月份才分配到这儿,不到半年,她已经离不开这里的孩子们了。和邓丽娟一起来到学校的,还有四年级的班主任付菊,她们都毕业于长江师范学院。和赵令蕊一样,她们都曾对自己的未来有着很多美好的愿望和规划,来到石子乡后,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也曾让她们的内心有过挣扎,也曾想过离开,但最终她们都选择了留下,平静而豁达地面对。
“总要有人来教这些娃娃,对我们自己也是一种锻炼。”付菊的话,平淡质朴,却饱含真情。
“这上学的路是苦,但不上学一辈子都苦,一辈子都走不出这大山。”1个半小时的泥泞上学路,7岁的何颖已经走了两年,因为孩子太小,妈妈每天都要陪着走上一段
12月7日清晨6点,窗外伸手不见五指。
7岁的何颖起床了,梳洗完毕后,吃一碗面,背上书包,走出了家门。
这时,才6点40分。
从家里到学校有7公里多,何颖要走1个半小时。由于孩子太小,路太远,妈妈每天都要陪着走上一段。
在何颖家借宿一晚后,今天,我们也要和何颖一起走完这7公里。
天,一直下着蒙蒙细雨。何颖穿着一件粉红色的棉衣,打着蓝白相间的小伞,拿着一把小手电,一蹦一跳地走着。对于她来说,这条路已经太熟悉,从上幼儿园到一年级,两年的时间,每天的上学路,她都是这样走过。
“何颖,喜欢上学不?”大概和我们不是太熟,她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长大了,想干什么?”
何颖看了看我们,又埋头走了几步,想了一会:“我想当邓老师,我们都喜欢邓老师,她脾气好,对我们不凶。”
何颖说的邓老师就是一年级的班主任邓丽娟,教她们语文。
“何颖妈妈,你回去嘛,我们把何颖送到就是了。” 见都是水泥路,我们自告奋勇。
“就这一截路好走,马上就是烂路了,恼火得很!”何颖妈妈紧跟着孩子,“这水泥路还是去年这会才修好的,以前啊,全都是泥巴路。”
正说着,何颖就蹦蹦跳跳地拐上了一条土路。
只见这路宽不到半米,满是泥泞,每一脚下去都湿滑不堪,极不稳当。于是,我们只得深一脚、浅一脚,小心翼翼地艰难前行,而何颖却一点没有放慢速度,一路小跑,一会儿就把我们撂下了很长一段路程,消失在黑暗中。
“妹,走慢点!”妈妈扯起喉咙喊着何颖。
根本无法顾及打伞,不一会,雨水打湿了头,汗水打湿了背,沾满稀泥的双脚越来越沉,幸好还有何颖妈妈不停地对我们说,“走边边,走草上。”
“这路真是太难走了!”
“那倒是,这一路上学的娃儿哪个没有跩过扑趴(意为“摔过跤”)!今天还算好的,下雨就不起风。你们如果是遇到晴天,那肯定会起大风,山上的树都会被连根拔起,吹得人东倒西歪。”
“难怪你要送她!不好意思哈,今天都来照顾我们了。”
“莫客气,习惯了就好。这上学的路是苦,但不上学一辈子都苦,一辈子都走不出这大山。”
大概走了40分钟,我们终于走出了烂路,何颖和妈妈告别,抛下一句:“今天是走得最慢的一回了,莫迟到了哟。”便三步并作两步地朝前跑去。
紧赶慢赶,1个多小时后,7:50左右,快到学校时,何颖与几个同班同学相遇。这时天已渐渐亮了。同学见面,七嘴八舌,十分高兴。就在此时,一辆由石子乡开往忠县县城的中巴开过,何颖和伙伴们顿时神色黯伤,“哎呀!班车都开出来了!”
原来,他们一向以这趟早班车作为迟到与否的标准:如果到了校门口,旁边汽车站的早班车还没出发,说明学校还没打铃,就没迟到;但如果是在去学校的路上遇见这趟车,那就说明学校打过铃了,要迟到了。
“迟到要罚站呢!”虽然这么说着,但何颖还是有些不死心,她紧跑几步,拦住一位从学校方向走来的婆婆问道:“婆婆,学校打铃没有?”在得到“没有打铃”的肯定回答后,小家伙的脸上又露出了快乐的笑容。
8点10分,我们来到校门口,由于还要赶往另一所村小采访,我们跟何颖和她的小伙伴告别,一路走来,我们已经熟络了许多,进校门时,他们一边哈着热气,一边向我们喊道:“叔叔嬢嬢,再见!”说完,便一溜烟地朝教室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