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师引领学生诵读课文。
石柱河嘴乡有庆丰、红旗两个村,住着1400多村民。距县城的距离按当地村民的话说:“带上干粮走路要近两天路!”
河嘴乡有一座海拔1300多米翠绿相拥的大山,叫燕山,高矗挺拔。山脚下孤零零的有一幢白色小平房,高高旗杆上飘扬的鲜红国旗告诉人们,这是一座孕育大山希望和未来的乡村小学。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
5日,当我们驱车近4小时,翻山越岭赶到河嘴乡这个方圆10公里惟一的小学——旗峰村小时,熟悉而亲切的歌声,从小白房两间破旧的教室门窗传出,在大山中回响。
6岁的牟慧玲小脸冻得通红,但文老师的课深深吸引了她。
.jpg)
文老师看着孩子们喝着自己拉回来的学生奶,所有疲惫烟消云散。
这座小白房的“家长”,是56岁的土家族老师文友田,“家”中成员是学前班11名小孩和11名小学一年级学生。
“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唱完歌,文老师跑到隔壁教室,用他那带着浓浓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引领着一年级的孩子们诵读起了课文《比一比》。
时至中午,课间休息。孩子快乐地跑出教室,在屋檐下静静的等候着。只见文老师从他停在教室旁的摩托车架上取下一箱牛奶,分发给每一个孩子,孩子们幸福的吸吮着。而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每周三次的学生奶,是文老师骑着摩托车经过两个多小时崎岖的山路到乡中心校为孩子们领回来的。看着孩子在爱的关怀下健康成长,文老师打心眼里高兴。
“山里条件很艰苦,但孩子们求知的渴望常常鼓励着我,要把他们培养成有知识的山里娃,这样,山区的未来才有希望。”文老师说。
34年,文老师就是这样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口传心授,培养了800多名山区的“未来”。
当我们向文老师告别时,才知道他长期身患严重的胃病和脑鸣症,而在孩子们的眼中,这些病痛都被文老师每天灿烂的笑脸掩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