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上个好天气,游走于东溪古镇的石板小巷,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听老人们讲故事。
老人们的故事很多,像“正德王微服私访”、“诗仙太白石刻”、“石达开东溪决策”、“刘伯承东溪剿匪”、“贺龙三到东溪”、“龙隐法师智训弟子”……反正东溪从来不缺少有趣的故事。
在东溪,每一块古碑、每一座古庙、每一间古屋、每一棵古树,都能带人们回到那个沧桑的年代,感知那些逝去的日子。
袈裟大的地盘修宫庙
畅游东溪,许多人习惯从书院街开始。
书院街又称明清街,建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是东溪镇上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全长300多米。街面由长条形青石板镶成,曲径通幽、宁静而古朴,时时予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书院街因东溪镇举人文明善修建的“明善书院”而得名,书院占地1000多平方米,几经修复,成了现在的东溪镇“书院街小学”。
沿书院街步行数十米,就来到了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的南华宫。
抬眼望去,南华宫石门框上有这样一副对联:“树了菩提台空明镜,恩留粤岭泽沛珠江。”横批“岭南观瞻”。经历了270多年的风雨侵蚀后,对联字迹依然清晰,宫内横栏上的缕空木刻浮雕更是精美绝伦,堂内的30余尊高大佛像保存完好,宫内的木制古戏台堪称当时一流。
相传南华宫是由一位名叫南华的僧人所建。南华早年因家破而看破红尘,曾在广东一座寺庙内当伙夫。庙内住持道法高明,一日掐指推算,自己行将归西,便在庙内僧人中筛选新一任住持。他提出了8个问题,没有人能圆满回答,平时沉默寡言的南华的回答却得到了住持的肯定。
老住持当晚就传法于他,并叮嘱他在天亮之前就离开,因为他的5位师兄未得到真传,必会追杀他。南华历尽艰险来到东溪,欲在东溪化一块地来修南华宫。
东溪的地主们问他要多大的地基,南华回答说只要他的袈裟那么大一块。
众人不信,袈裟大的地盘怎么修庙?
南华朗声说:“诸位不管,出家人不打诳语,一言为定。”
只见南华将袈裟往空中一抛,口中念念有词,袈裟神奇地随风变大,如一朵火焰般的红云,顷刻间罩住了四五百平方米地,是为南华宫庙基。
南华又到丁山去化修庙所需的木材,找到财主赵家。赵家知道修庙是善事,不好推辞,可好的木材又舍不得给,于是说:“凡是山中巅断的树木,你但砍无妨。”
当夜,丁山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凡是大而直的树木都被狂风折断。南华就叫人砍伐,赵家有苦难言,但转念又想:丁山山高路陡,无车又无船,看你和尚怎样运走?
孰料,过了7天,夜里大雨倾盆,银河倒挂,第8天早上赵家人起来一看,发现所伐之树木都已无影无踪,不知去向。南华回到东溪,叫人到庙基中央的一口井里捞出砍伐来的树木,一年后建成了南华宫。
过年走走太平桥
平安长寿乐逍遥
距南华宫不远处,就是东溪的古盐道。
史料记载,这条川黔古盐道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顺着古盐道往前走,可至古镇綦江河、丹溪河、福林河三河交汇的太平桥。该桥由99999块条形青石板铺成,一块不多一块不少,现在仍然是古镇正街通向水码头的必经之路。
太平桥始建于明太祖三年(1370年),全长30米,宽5米,拱开桥孔,桥两头有石狮镇守,石栏上由石雕兽头装饰。桥下中央处还有一把能随风转动的重达42公斤的斩龙宝剑。不幸的是,20世纪60年代,斩龙宝剑被人盗卖。
相传当年丹溪河水流湍急,每到夏季时就会洪水泛滥,丹溪河上的几座石桥都被淹没,两岸的民居住宅被冲垮,货物被冲走。
有一年,来自贵州的大商人宋列在丹溪码头中转货物,突然遭遇洪水,货无法准时到岸,他便在码头上的客栈住下来。那晚,宋列做了个很奇怪的梦,一位白发老者告诉他,天将降煞星,他难逃劫难。他忙问老者如何避灾,老者交给他一张地图后就消失了。
宋列梦醒后忙寻找地图,却哪有地图的影子?为了避灾,他凭着记忆请人画出了地图,并按地图所指,找到了贵州尧龙山寺庙,庙中慧觉和尚竟是梦中的老者!
尧龙山山体南北方向延伸,绵延数十公里。诸峰突起,山脉众多,沟壑纵横,好似万千游龙。之后,宋列又梦到了老者,老者交给他一柄斩龙宝剑,要他拿回去悬于太平桥下中央位置。梦醒后,宋列身边果然有一柄宝剑。宝剑悬于太平桥下后,太平桥再也没有洪涝之灾,从此商贾往来,东溪日渐昌盛。
1862年7月,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率军30万余人三攻綦江城不下,从水路来到东溪。石达开见到太平桥下随风转动的宝剑,产生占为己有的念头,于是命令士兵下桥取剑。突然间一个晴空霹雳,电光闪过,士兵当场毙命。
从此以后,东溪百姓每年7月20日都要自发祭剑,过新年时还要到桥上走个来回,因此当地就有了“过年走走太平桥,平安长寿乐逍遥”的谚语。
东溪的故事在延续
回望历史,太平桥旁,东溪码头,船来船往,人流如织:罗振声、夏奇峰、危石顽、赵维刚等一代代仁人志士,壮怀激烈,豪气干云,从此处乘船经綦江河入长江,走出东溪,或远渡重洋,或奔赴延安,或滴血抗日……
丹溪河岸,方圆数里尽是参天大树、明清民居,穿斗木架结构古建筑独具特色,几千棵百年黄葛树郁郁葱葱。丹溪水奔流而去,营造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清幽意境,有“小苏州”之美誉。
唐代大诗人李白为东溪写下这样的诗篇:“丹溪垂柳寻芳菲,带雨和烟翠欲飞。寄语行人休浪折,好将春汁染春衣。”
东溪之美,今日犹存。如今,东溪古镇成了四川美术学院、重庆书画社、重庆教育学院等师生的写生基地。美术学院的教授们说,古镇景点之繁多、构筑之完美、变化之丰富、色彩之变幻、退让之得宜、聚散之适度,甚至破损颓废之“残缺美”的分寸,“老川中”无二例可与之媲美。
东溪古镇,深宅、曲巷、盐茶古道,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戏楼、牌坊、宗祠寺庙,沉淀着历史的过往。这里每个角度都有景,是“天然摄影棚”。《傻儿师长》、《无言的山脉》、《乡里人家》、《记忆之城》、《红色追击令》、《七二O案件》、《丁山湖的诱惑》、《出生入死》、《三岔口》等电影和电视剧在此拍摄。
古镇的老人们说,东溪有讲不完的故事,看不厌的景致。
无论是“一村、二碑、二石、三宫、三瀑、四街、五桥、六院、七巷、八庙、九市”,还是国民党中央军事参议院旧址、太平渡口、麻乡约民信局、琵琶古寨、“气死莫告状”、石幺姑……它们背后都有一段远去的故事;而今,致力于东溪古镇旅游发展的东溪镇党委、政府、前来拍摄的剧组、写生的艺术家及学生、国内外游客,又都在创造新的故事。
的确,东溪的故事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