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的壮美风光、钓鱼城的厚重历史、武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最近,重庆的景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影、电视、歌剧中,或称为被演绎的故事,或称为故事中最美的风景,向世人展示重庆旅游的丰富多彩。
为了推介当地旅游资源,是什么促使景区纷纷打起文艺牌?如何运作才更可能获得成功,其中需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近日,记者就此调查。
重庆的各大景区最近迷上了文艺范。近日,巫山县称,又一部以三峡为背景的电影《又到满山红叶时》将在今年红叶节期间开机;除了巫山的新电影,大型实景演出“印象·武隆”已在国庆试演;另外歌剧《钓鱼城》也在本月刚刚首演成功,此外,据合川区早先披露的消息,一部讲述钓鱼城历史的电视剧也将于年底开拍……
现象
景区频繁亮相屏幕舞台
一位出身农家的年轻姑娘与来自国外的游客相爱在红叶铺满三峡的美丽时节,几经磨难和周折,演绎了一段唯美的异国恋……看仔细了,将来你在电影院看到的将是大量的巫山红叶。
巫山县近日宣布,11月26日开幕的“长江三峡第五届巫山国际红叶节”期间,又一部以三峡为背景的电影《又到满山红叶时》将开机,剧组已经抵达巫山,正在进行前期准备,该片讲述了上述在巫山的浪漫爱情。
巫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宋传勇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有许多电影慕名前来取景。最近巫山确定了将电影作为推广巫山旅游、文化的重要途径,并主动策划拍电影。
据了解,2010年前就已有《等到满山红叶时》、《三峡好人》等6部电影取景巫山,去年以来,巫山又与影视公司合作,陆续推出了三部小成本电影。宋传勇表示,除了已建影视拍摄基地的地方外,巫山县是全国产出电影最多的县之一,“依托电影推介、营销旅游,已成为巫山发展旅游的特色牌。”
武隆和合川等地的景区在“文化营销”上也是动作频频。国庆期间,投资约2亿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武隆”试演。武隆县旅游营销中心重庆大区经理王伟介绍,2006年“触电”《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文化牌”已确定为武隆旅游的重要营销方式。而讲述钓鱼城历史的歌剧《钓鱼城》也于本月在重庆大剧院上演,还将进行全国巡演。同时,由合川与《亮剑》制作方北京海润影视集团合作的电视剧《钓鱼城》也将于年底开拍。此外,拍摄一部电影也是合川旅游发展规划中的一项。
成效
拍电影引来艺术电影周
频繁亮相电影、电视、歌剧,重庆的众多景区的收获是:名气、人气、财气。
在策划电影《又到满山红叶时》的过程中,巫山还有一个“意外收获”,那就是即将在红叶节期间举办的“首届巫山神女杯艺术电影周”,这也是国内首个艺术类电影活动。宋传勇说,正是在积极策划新电影的过程中,巫山引起了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的关注,后者主动提出了联合举办艺术电影周的建议,“这个电影周我们计划今后每年举办一届。我们希望将其打造为国际性的电影活动。”宋传勇认为,巫山多年的电影营销,好处十分明显,不仅仅是吸引来了又一个重磅文化品牌,还表现在对巫山旅游长期、潜移默化的推广,“巫山的风光人文出现在各种影视作品里,效果很好,其作用不是用钱可以衡量的。”
武隆县旅游营销中心重庆大区经理王伟介绍,“印象·武隆”国庆共上演9场,每场均座无虚席,累计2.5万人次观看。据市旅游局的数据,武隆县今年国庆的游客数量同比增长了约15%。王伟表示,“印象·武隆”国庆是试演,明年4月才将正式公演,“以后将长期驻演,成为武隆旅游的又一张名片。”
对于旅游产品相对不算成熟的合川来说,打造歌剧、电视剧则是为了把钓鱼城迅速“炒”起来。合川区旅游宣传营销中心负责人沈刚告诉记者,歌剧《钓鱼城》已经获得了极大成功,接下来的电视剧,他们也希望能达到轰动效果,“电视剧兼具娱乐性和思想性,传播速度快、面积大,是很好的载体。”他表示,电视剧《钓鱼城》将走名导、明星的古装大片路线,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让钓鱼城获得认可,达到快速营销的目的。
新闻纵深
深耕卖点 景区意图建立持续品牌效应
记者了解到,很早就有影视公司拍摄过一部《魂断钓鱼城》,但没有公演就不了了之,之后,合川方面关于钓鱼城电视剧的两次尝试也因剧本被否决而夭折。提起其中的曲折,合川区旅游宣传营销中心负责人沈刚有些无奈,“钓鱼城是重大的历史题材,对剧本的要求自然高。另外,时间跨度大、人物构成复杂也是对剧本创作的挑战。”对于这次将在年底开拍的电视剧,沈刚则认为,只要这次真正把故事讲好了,钓鱼城旅游的品牌将得到持续传播。
武隆接下来的任务则是让“印象·武隆”演出获得持续的生命力。武隆县旅游营销中心重庆大区经理王伟认为,景区通过文化产品营销的时候不能同质化,必须结合当地特有的文化,这一点“印象·武隆”已经做到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在大投入之后实现大产出。”他告诉记者,在该演出正式公演之后,在尽快实现利益回报的同时,也将为当地旅游打造一个长期的文化品牌。
巫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宋传勇介绍,巫山一直在朝着电影基地的方向努力,只是目前的相关配套仍稍显不足,将着手解决。
专家访谈
切忌盲目跟风 避免文化过度商业化
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副院长王宁认为,单纯看风景的旅游是低层次的,只有把风景同文化结合,才能给游客创造更深的体验,使旅游上层次。而依托文化产品营销当地的旅游、文化,最大的优势在于给人印象深刻,且文化产品一旦获得市场认可,影响就特别大,远非传统广告可比。文化产品一旦成功,其本身也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如果能发展起来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并延伸出上下游的产业链,意义则会更加巨大。
“最怕的就是所有景区都搞同一套把戏。”王宁建议景区主动开拓更多的表现形式,“除了电影,音乐也同样可以。例如巫山小三峡就可以效仿莱茵河的做法,用一首民歌向游客讲述浪漫的神女传说,有利于三峡旅游的口碑传播。”王宁表示,巫山完全可以邀请音乐人到景区采风。
王宁则建议,景区进行“文化营销”时,不要将当地文化过度的商业化。贵州就有前车之鉴,当地人把“背新娘”的当地民俗设计成了旅游产品,提供收费的体验,导致许多游客对景区印象不佳,“旅游景区的文化是要让游客感知和体验的,而不是纯粹的商品,一定要控制好这个度。”
本组稿件由见习记者 徐小淇 采写
相关链接
这些景区,在文艺中放光
当年的《卧虎藏龙》让浙江安吉名声鹊起,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张王牌;“印象·刘三姐”更是创造了惊人的回报率,拉开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帷幕,才有了之后的一系列“印象”作品;《英雄》让内蒙额济纳旗金秋灿烂的胡杨林闯进千万人的视野,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非诚勿扰2》捧红了海南许多景点,成为地方旅游做植入广告的绝佳案例;《十面埋伏》取景永川竹海也让永川响誉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