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嫉妒那些靠辛勤劳动和好运气而致富的人们。但人人在艰难时期都要作出相应牺牲,他们也应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而不是推卸到最承受不了的那些人头上。
为什么当最有钱的那批人每周中减税中得到几千元好处时,中低收入阶层就活该失去他们的KiwiSaver和工作家庭补助呢?
过去的几年里,最有钱的富人变得越来越富,原来中等收入阶层却成了新的贫民,而原先的低收入者现在连生存都成问题。……
这边是政府部长拿着高薪住大宅、还享有最高额度的减税,那厢为什么把为独自生活的老人服务的护工设施取消会被看作是OK的呢?
住在Timaru的86岁老人Ruby Martin患有关节炎,因为腿脚不便,她连晾衣服都晾不了。失去了家庭助工的服务之后――大约30块钱一周,现在她不得不艰难应付独居生活。相形之下,我们的财政部长住着自己的家,却曾要为此付给自已一年4万5千块钱。
这边老百姓连汽油费都付不起了,那边外交部长默瑞马卡利(Murray McCully)明明可以只花4000块钱到目的地、却非花了7万5千块雇军用飞机。
中等收入阶层努力工作,却意识到他们的收入如今跟不上高昂的生活费用。……
而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家庭变成社会底层――就是约翰基去McGehan Close街区访问时承诺要改变的那种底层阶级。……
15万5千人的失业大军,本应是这份预算案的重点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