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宫》到《敦煌》,他用影像梳理了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历史;从紫禁城到卢浮宫,他用电视诠释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他不断地以探索创新的手段,呈现了中华历史的华彩篇章,更以纪录片人的自觉,担当起传播人类文明的责任。”这段话是周兵获得2010中国纪录片年度人物时评委会给出的颁奖辞。
一件绛红色的唐装,脸上始终浮现谦和的笑容,一副古时君子形象的周兵,说到如何18年坚持拍摄纪录片时,便笑言自己靠的就是在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中萃取出的一种理想主义。所以我决定把周兵写入栏目,并不仅仅是出于对《故宫》《敦煌》等纪录片的个人情感,而是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关注,因为关注纪录历史的人,就是关注我们自己民族的历史。
记者:在刚才的颁奖礼上,很多嘉宾都提到了中国纪录片的春天,您怎么看?
周兵:我觉得说到中国纪录片的春天可能更多的是指央视纪录频道开播所带来的这样一个契机,还有就是国家现在对于纪录片拍摄上的一些政策上的扶持。我个人认为春天的到来更多的还是需要纪录片的创作者对这个行业的坚持,也还是我一直提到的理想主义的问题,这点才是核心。而对于未来,我觉得前景还是很不错的,因为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纪录片的观看人数会越来越多。需求大了,这个行业一定会得到发展。
记者:您当初为何选择从事纪录片?您如何理解您所拍摄的这些东西的意义?
周兵:(笑)我觉得就是一种缘分,当年在《东方时空》就做纪录片,后来在制作拍摄中,我个人不断得到成长和丰富,产生了热爱,就一直到现在。纪录片有独特的价值,而我所选择的这些历史题材,首先是我个人非常热爱咱们中国的历史文化,而且就是我早年在做《东方之子》时,拜访过季羡林、任继愈等老先生数次,快20年过去,我现在还记得季老怎样弯下腰恭敬地接过我的名片,自古中国文人虽清高,有气节,但有礼,谦和,这种气场现在很难看到了。和这种气场一样消失的还有大量的古典、传统的东西,人们常说现在是复兴中华文明的时代,其实我这些年在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救亡运动。
记者:您认为一部好的纪录片需要什么?现在,我们和国外优秀纪录片的差距在哪?
周兵:好的纪录片需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加入想象力和好奇心。我们和国外纪录片的差距肯定是有的,人才的差距,资金投入的差距,技术应用的差距等等,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在创意和题材全球化的把握上。
记者:您在领奖的时候也提到了纪录片将面对娱乐节目的冲击和收视率的压力,应该如何应对呢?
周兵:应对的方法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做得更加好看,让观众爱看,要加大观赏性,但要注意的是观赏性不等于娱乐性,要在把握真实的基础上加入情感的表达等等更能吸引人的东西。追求国际最一流的品质,做出最极致化的画面效果,达到发烧级别的声音的效果。叙事上面借鉴电影、戏剧和文学等多种方法。
记者:您最近在拍摄《中医》,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题材?
周兵:还是出于为中国传统的东西正名吧,现在有一种观点,说中医是愚昧的、落后的、跳大神的、被人类文明淘汰的。我就要拍出来让骂的人、一知半解、完全无知的人看看,中医到底是什么。和其他的传统文化一样,它多少都被人们曲解。本报记者马竞宇 (本文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