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第九套节目纪录频道正式开播。频道主体内容包括自然探索、历史人文、社会纪录、文献档案四大类,按国际纪录片频道通行方式,淡化了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仅开播当日收视就达到2000万人,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反响。昨日,借着中国电视纪录片高峰论坛在天津召开的机会,本报记者专访了央视纪录频道的总监刘文,请他根据我国纪录片的现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谈谈自己的理解。
记者:我翻看本次论坛的会刊,有一个词引人关注,就是“复兴”。您怎样理解中国纪录片的复兴?
刘文:中国纪录片的兴盛期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有《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一大批优秀纪录片出现,在当年,优秀的电视编导最大的梦想就是做纪录片。当时认为,纪录片是电视中最有文化的节目,代表的是有文化、有追求、有理想的人。大型的电视纪录片是一个电视台综合实力的体现,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非常高。而大概到2000年以后,很多纪录片导演就开始做栏目制片人了,对创作影响不小,最后创作队伍就散了,整体进入了衰落期,产量大幅减少,收视也达不到要求,被边缘化。但从2005年开始,央视相继播出《故宫》《再说长江》《大国崛起》等高品质的、有影响力的片子,一直到纪录频道的开播是一个很重要的契机,我们开始看到了纪录片的希望。
记者:那么您觉得央视纪录频道开播的意义是什么?
刘文:这个频道的开办还是着眼于几个需要,一个是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就是如何让世界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来了解和认识正在发展的中国;第二个需要就是中国纪录片面临一个产业化推进的需要,也就是如何让中国纪录片现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一个新的文化产业。第三,我认为还是着眼于能够改变目前我们电视受众中高端用户对高端电视文化产品的需求,平衡现在的电视文化生态,也就是说纪录片应该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记者:您提到了“产业化”,也就是更规范的盈利模式,现在国际上都有哪些模式?
刘文:国际主流的盈利模式是靠节目版权的出售和利用完全自有的版权,他们会和国外很多的电视有线商或者是一些国际机构在国际上去开一些新的纪录片频道。比如说像探索频道,在加拿大、日本、新加坡他们都和对方合资开办了纪录片频道,像这样的纪录片频道和各个国家联合的开办,再用它的广告来进行回报,也就是说在目前的国际纪录片可能创收盈利的模式里面,广告收入大概应该占了它的50%。那么其他一部分要靠它的一些音像的衍生品的收入,还有和网络之间的联合或者互补的盈利模式。
记者:您认为中国纪录片未来发展的产业方向是什么?
刘文:希望能够在三五年左右实现收支平衡,也就意味着我们在从开播到未来的几年中,能争取拿到广告投放或者是纪录片本身其他营销的产品,能够带来一定的创收,能够达到最终的收支平衡。本报记者马竞宇 (本文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