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24日体育专电(记者李丽)范斌在短暂停职后经过与队员“沟通”又复职,似乎让国青男篮的“兵谏门”有了一个体面的收尾。
范斌承认自己的执教方式失之“简单粗暴”,并保证会做出改变。一个人的执教风格或许不难改变,但中国竞技体育中“棍棒出成绩”的固执思维定式,得到根本性扭转的日子还很遥远。
不少人批评范斌的做法,但许多圈内人,尤其是范斌的同龄人或更年长者都觉得,队员挨打挨骂没什么。范斌当年在八一队的一位队友说“我们敢保证,我们这些球员挨的打骂罚甚至侮辱,比他们多得多”。
这肯定不是在为范斌开脱,而是实情。即使是现在,连家长们都在普遍反思“棍棒式”和“填鸭式”教育,但从体校到各级专业运动队里,简单粗暴的家长式教育依然是执教主流,多少说明了体育界与社会价值观的脱节。
两年前14岁足球少年母诗灏被教练踢成脑出血致死,三年前12岁体操冠军高帅体校受虐,都轰动一时。当然这两起事件远比“兵谏门”性质恶劣,但范斌和这两个案例中的教练们,无疑都是传统训练理念的继承者和执行者。
这种理念以从严从难,大运动量为特征。在上世纪80年代的价值体系中行得通,20年前甚至10年前也许还能使队员们敢怒不敢言,因为那时国人偏重于“祖国和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强调吃苦奉献,对“以人为本”重视不够,而且大家只重目标,对路径、手段和方式并不苛求。
但进入价值多元化和以人为本的时代后,体育放下重担、回归快乐本源的呼声越来越高。范斌麾下的国青队员都是“90后”,具有突出的自我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较之前辈们有了巨大变化。
然而,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尚未有大的变化。“金牌误区”仍在,功利单一的评价标准,让教练只能向队员施压以尽快压榨出成绩。某种意义上说,“棍棒”是“金牌指挥棒”的衍生物。
当不变的高压政策遭遇脱胎换骨的“90后”,“兵谏门”迟早会爆发。范斌不是魔鬼,而且其敬业精神和技战术素养受到普遍认可,但他是一个和时代脱节的老兵。
“棍棒”与金牌之间其实并无等号。有的教练打了骂了,把人都练残了,也没带出成绩;有的教练不打骂,一样成功了。谁也不会说温和的孙海平是“魔鬼教练”,但他科学地带出了一个刘翔。
这本来是个简单的道理。但为何中国体坛的简单粗暴会成为常态?而“孙海平们”却是少数派?
首先由于传统训练方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取得过成功,而中国的体育系统都是“师傅传徒弟”的一脉相承,“从严上量”就成了不二“法宝”并形成思维定式。而且,“唯金牌论”让改变执教方式的风险成本过高,所以敢赌上前程的人太少。
中国教练的素质普遍较低也是重要原因。不太精于科学训练,不太懂心理疏导和管理艺术,于是只能通过大运动量、一味施压这种比较低级、原始的执教方式换取成绩。
当然具体的管教方式尚需视具体情况而定,毕竟国际体坛手段强硬的名帅也有一大批,比如曼联队的弗格森。他既然能在更衣室里用一只臭鞋把爱徒贝克汉姆砸出血来,骂脏字就更是家常便饭。但整个曼联的班底,是“老爵爷”一手从青训营拉扯成名将的吉格斯、贝克汉姆们。弗格森之于他们,不仅有师生之谊、提携之恩、甚至有“父子之情”,这是历史积淀的权威,也是他进行家长式教育却没有引发“兵谏”的前提。
无论中外,个案都需具体分析。范斌不是弗格森,他麾下的国青队员也不是吉格斯们。即便是弗格森,贝克汉姆的愤而出走貌似也给了他一次震撼教育。后来曼联引入了外来者克·罗纳尔多,弗格森的铁腕就对葡萄牙人柔软了不少。
所以念不念“三字经”不是关键,关键是优秀的教练必须是管理艺术的高手。他知道管教的底线在哪里,知道“严格”与“严酷”的本质区别,还得拥有知人善用、审时度势、善于沟通和与时俱进的综合能力,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而这恰是许多国内教练们缺乏的。毕竟一味的高压未必能树立权威,而管教总得让队员接受才有效果。
回到范斌的例子,不管有何隐情,作为统帅而不能服众,他无论如何都需要检讨。
体育管理部门也需要检讨。加强对教练的培训,让教练尽快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是当务之急。否则,科学训练,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本文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