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力行搭建中新两国交流互通的桥梁
——访新西兰河南商会会长张亚循先生
作者 刘磊
编者按:如同许许多多旅居国外的中国移民,张亚循先生也是其中的一人。早在近十年前,张先生就提老携幼举家移居到这个以自然风光秀丽著称的南半球岛国。也如同不在少数的中国移民,张先生一家逐渐在这个国家扎根安居,接受了这个国家与天俱来的平和淡雅般的生活方式。可是,张先生却没有像有些移民一样选择“无差别融入”这个国家;也没有像有些中国移民那样 —— 或因无法接受一些西方价值观,或因眷恋故土而最终选择了“回流”。张先生喜爱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内里却依然保持着一颗中国心。
新西兰中文网4月21日讯,据新西兰河南商会会长张亚循先生自己介绍,当初选择新西兰作为移民目的地,确实是为了家人而做出的考虑。他希望自己的父母们可以在这“全球最后一片净土”上颐养天年,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在这个优雅自然的国度里安心成长。至于自己,依旧要经常回国来打理自己的生意。
频繁的来往,却使张先生也能实时接触到中国和新西兰的变化,张先生也因此积累了许多两国之间的信息,观察到了许多两地不同的社会状况。张先生说自己喜欢去发现问题,并且剖析问题的形成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张先生看来,社会上的人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人处在社会的底层,他们发现不了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或者说他们不愿意去发现任何问题。这类人往往选择随波逐流,并不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任何推动作用。
第二类人是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这类人通常受过良好的教育,对世事有着自己这样或那样的看法。社会上的一些现状和矛盾通常是瞒不过他们的眼睛的。然而发现了问题,这类人却不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过多的帮助。其中有些人可能会“眼见心不问”,也有些人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来“呐喊”,为这样那样的社会现状开“言路”,而且因而认为自己已经为社会发展尽了力量。殊不知,往往嘴皮子动是动了,问题依旧是问题,没有丝毫的改观。
第三类人或许并不多,他们不仅仅能够发现问题,也能从深层次来分析问题的成因,更重要的是,他们会为解决问题提供可操作的方案。相比于前两类人或者“不说”,或者“只说不做”,他们选择了“做”。
说到这里,张先生笑着解释说,这个划分并不是要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而是形容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不同的人选择的不同态度。
一个旅新华人眼里的新西兰
新西兰是什么样子的?许多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描绘。当然,这其中不乏和美丽,静谧,自然,清新等等这些褒义词汇相关联的。在许多中国人眼里,新西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因此才有那句话形容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几十年来,中国人一直认为新西兰是一个西方发达国家,拥有高度的人文素质和社会经济,再加上无以伦比的自然环境,如果这个国家不能成为一方净土,那么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能当之无愧呢?
事实上,新西兰人也是这么认为的!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新西兰的经济和人均收入都高居世界的前列,新西兰的农业产品在全世界的比重稳若泰山……
可是在张先生看来,五十年过去了,这个国家却依旧徘徊在往日的夕阳里不可自拔。且不说新西兰经济在全世界的排名逐年下滑,新西兰和五十年前相比,实在没有发生太多的改变。可是,外面的世界早已变了。当年新西兰高居世界经济前十名的地位而得以傲视的诸多国家,纷纷超过了新西兰,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更是悄声无息地大举超越;新西兰与他的近邻澳大利亚的差距也在与日俱增,成为人所皆知的事实。
事实摆在那里,新西兰政府和社会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忧患意识”,依旧如同一只鸵鸟把头深深地藏起,在不停重温往日的梦幻。张先生用了一个形容词来形容新西兰的现状:“闭关锁国”!
相信所有中国人都对这四个字记忆犹新,曾经的中国因为这四个字被人讥为东亚病夫,在张先生看来,新西兰却在重蹈中国的“覆辙”。
在初听到这四个字的时候,笔者也为之动容:新西兰难道真的已经沦落至此了吗?张先生却一脸从容地娓娓道来:
首先,新西兰的经济早已“营养不良”——农牧业虽然号称发达,工业和科技业却已然凋敝丛生,本土工厂一家接一家的倒闭的新闻这些年来屡见不鲜。通讯业落后于世界,曾经有人计算过,新西兰的移动电话费率居然是世界最贵的西方国家之一!
再者,新西兰劳动力处于短缺状况。不过这也是新西兰几乎一直大开移民之门的原因。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劳动力短缺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引起的原因不同,新西兰劳动力短缺的真正原因是留不住高素质的本地人才,包括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和高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源源不断的外流他国,造成了新西兰本国的职位短缺。为了弥补这些短缺,新西兰才大开移民之门,可是这些移民若干年后或者再次选择移民他国。这样就造成了新西兰劳动力的持续短缺。此外,不断引进移民也带来了副作用 —— 新西兰主流社会对待这些移民的态度,从最初的欢迎,转而为“不欢迎”甚至是排斥。
最后,新西兰政府对这种状况是怎样的态度呢?他们选择了任其自然发展!这些年来,大量的移民涌入,亟需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可是由于一些原因,主流社会迟迟没有给予这些移民应该有的认可,甚至选择了漠视或者“选择性”关注。这些年来新西兰两党政治在你来我往,刀枪剑影,可是社会上这些问题不但没有被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的形势。而这一点,早已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关心和担忧。
新西兰华人社会的一些现状
说起新西兰的华人社会,张先生颇有感触。这些年来,大量的留学生和移民流入这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国家。可是这些年来的主流媒体上,却甚少赞扬鼓励的语句;偶尔几篇“只言片语”,往往与负面有关。
就以华人社会为例,随着近几年来的移民浪潮,华人占新西兰人口比例已超过3%,若再算上留学生和旅居新西兰的非常住人口,这个比例还要更高。这样一个由数十万人组成的社群却难以得到本地主流媒体中肯的评价和介绍,岂不是咄咄怪事?
比如,近些年来中国留学生在主流媒体上是什么形象?勤奋?踏实?努力?不!都不是。在主流媒体上只能看到诸如,逃学,不及格,混文凭,买卖假文凭,未婚先孕,甚至涉及到斗殴,绑架,凶杀这样的恶性事件。以至于主流社会对中国留学生一度嗤之以鼻,诽之以“留学垃圾”。
近年来,虽然通过一些华人的努力,部分改变了主流社会对留学生的看法,但是总体来看仍是负面大于正面的。张先生就说道,他这些年来见识到了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新西兰荒芜学业,最终以落魄归国收场的。他们不仅耗费光了宝贵的时光和金钱,还加剧了主流社会原本就不太好的印象。
那么这一切是为什么呢?许多洋人批评这是中国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家庭教养的问题,殊不知,他们自己的孩子难道不也是问题丛生 —— 酗酒,超速驾车甚至袭警?那么对于犯了错误,遇到问题的年轻人,他们为什么要分成两种标准来对待呢?
张先生说,为什么政府就不能多多关注一些这些年轻留学生的生活和问题呢?新西兰对于中国来的年轻孩子要求他们必须居住在“寄宿家庭”(Homestay)里,同时他们还需要有监护人来监督和负责。可是,纵观留学生群体,高质量的寄宿家庭有多少?负责人的监护人又有几个?主流社会总是在产生问题后把一切责任推到了留学生头上,可是在问题产生的过程中,在问题产生的根源上又做出什么改变的努力了吗?没有。
再说说中国移民,新西兰对移民的要求一直不低 —— 他们倾向引进年轻,有技能或者有资金的移民。因为这些人来到新西兰后,就会成为改造社会的力量,或出钱,或出力;可是新西兰年年引进移民,国家却依然日复一日的原地踏步,以至于部分移民选择离开,反而被斥为以新西兰作为移民他国的“跳板”。试问:如果新西兰是个让他们能够大展抱负的地方,他们会选择离开嘛?
新西兰与中国之间经济交流的现状
张亚循先生说自己喜欢把问题找到,然后一一摆到台面上来说,并不避讳这些问题是否在其他人眼里过于“尖锐”。在他看来,新西兰政府没有发挥好应有的职责,对留学生和移民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他举例说,现在新西兰的经济是一片低迷,政府陷入严重的赤字不得不以举债来艰难度日。每日政府都在考虑要在什么领域削减经费,而其他政党则总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不休……新西兰政府却没有想到,他们一直挖空心思引进的高技术和高资本移民却在“投闲置散”的状态,没有对这个国家摆脱经济低迷起到应有的助力。
张先生认为,新西兰和中国其实拥有无比的贸易互补性。但是新西兰政府却没有发觉,或者有所发觉却仍然无动于衷。新西兰的农业技术拥有很大的优势,在环保科技上拥有领先世界的水平,而中国需要的就是这些领域的先进技术。尤其在一些中西部以农牧业为主的省份,更是对先进的农业及环保技术孜孜以求。
可是新西兰却没有重视这些地区的“潜在需求”。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只看新西兰只在沿海发达地区设立了领事馆就可见一斑。而事实上,这些地区对新西兰并没有强烈的贸易互补性,真正有贸易互补性的地区,反而被忽视了。
再有,新西兰的旅游产业一直是国家的经济支柱,也是新西兰人傲然于世的宝贵资产。新西兰政府也一直致力于向中国大力推广旅游业,每年花费在向中国推介旅游活动的政府财政经费就在数百万之多。可是这些推介大多局限在沿海发达地区。从常理判断,沿海地区由于居民收入生活水平较高,对于旅游的需求也更加旺盛。可是这些推介会开完了,新西兰政府就再无动作了。
而眼下,新西兰旅游业正面临着一种信任危机。不少组团来过新西兰的中国游客都表示,新西兰环境倒是不错,可是他们的旅游经历并不太愉快 —— 不少游客不仅在新西兰仅仅逗留数日,并没有机会去很多景点不说,很多人还遭遇了“强制购物”的现象。究其原因,张先生说,这是由于国内旅行社收取团费再转包给新西兰旅行社的过程中,已经使得新西兰本地的旅行社“无利可图”,为了生存,他们就必须“引导”中国游客购物来获取报酬。
此外,国内大多数旅行团往往绑定澳大利亚作为旅行的目的地之一,他们停留在新西兰的时间太短,即使没有“购物行为”,能够真正领略到的新西兰风光极其有限,往往在各大城市的转场中耗费掉大多数时间。张先生透露,发生这样的情况并不偶然:从中国到新西兰的往返机票甚至要比在澳洲转机再前往新西兰的机票要贵得多。
而中国许多内地的游客,由于签证和组团的不方便,被“人为地”提高来新西兰旅游的门槛。他们往往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前往新西兰的方法而不可求,这些潜在游客的需求就这样“蒸发”掉了。一直以来,要求取消强制性“组团”,实行可选性“自由行”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新西兰政府却总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推延。当然这其中肯定有技术层面的难度,但是面对日益扩大的潜在市场仍然无动于衷,这难免为人所诟病。
假设一下,如果新西兰能够真正深入中国内地,而不仅仅局限在沿海地区进行商务和推介活动,那么会带来怎样的回报?
身体力行迈出的第一步
张亚循先生籍贯河南,在他的组织下,新西兰河南商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然而,这个却并不是他真正的目标,而是他为了做些真正有益于中国和新西兰交往事情而搭建的平台。在一些人眼里,河南人有着“不太好”的名声,恰好如同在新西兰主流社会看待一些中国乃至亚裔移民的眼光。所以张先生深深地体会到了,被人误解并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在被误解后,你依然无所行动:既不为自己正名,也不做任何正面的举动。
所以在许多人选择“只说不做”的时候,张先生选择用行动来说话。在他的主持下,河南商会向故乡郑州市投资5亿元开发的在郑州市郑东新区兴建“中新文化科技交流中心”的项目。这个项目作为2011年落户郑州的重点项目之一,已经于几天前的4月5日,在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上正式签约落地。
张先生在谈到这个交流中心的构想时,并不讳言这其实是他一直想做的事情,掺杂着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在说起投资的款项上,张先生也赧然承认,5亿元即使对他来说也不是个轻易可以拿出手的数字。而且这项投资风险不可谓不高,投资回报率并不引人注目,而且投资回报周期都无法在现时给出一个确定的期限。重利是商人的天性,除开个人的抱负,难道张先生真的愿意去经营一个看似回报“遥遥无期”的项目吗?
答案是否定的。据张先生自己说,这个项目的短期回报是屈指可数的,甚至要面临“亏本经营”的状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项目长期运作会带来的实际效益和效应。选择让“中新文化科技交流中心”落户郑州,并不仅仅因为郑州是河南省的省会。而是郑州作为一个交通、物流的枢纽在中国版图上的现实地位;也是考虑河南作为一个中西部人口大省在中国经济中所占有的现实比例 —— 无论是GDP总值还是工业增长值,河南省排名全国第五的成绩足以让海外投资者侧目。
也正是如此,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被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成为再顺理成章不过的趋势了。中新文化科技交流中心在郑州落户,也正是着眼于这个新兴经济区在今后的发展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
中新文化科技交流中心将如同其名,在文化与科技两个领域,加深中国与新西兰的交流往来。在文化产业方面,该中心主要致力于文化交流服务、留学服务、旅游服务等;在科技领域,将从农林畜牧业、动漫产业、海洋生物制品业等方面加强新西兰和河南之间的交流。利用河南省在农业方面的资源,引进新西兰农业领域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以河南省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的地位,作为诸如留学,旅游,培训等文化往来的的市场基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一步总要有人迈出来。张亚循先生并不介意做第一个尝试吃“螃蟹”的人,无论如何,这都是中国与新西兰之间民间力量尝试引导两国来往的一次大胆尝试。
作为一名旅居新西兰的华人,张先生从来都积极关心参与本地的事务,前不久在基督城的6.3级大地震后,身在中国的张先生闻讯,就独自捐出了十万新元的善款;更组织河南商会资助一名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的河南女孩家人,前往新西兰办理后事。而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张先生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家乡,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为自己的家乡做出些贡献。
后记:
在访谈结束的时候,笔者想其实当今很多人都有美好的愿望,苦于能力有限而无法实现。这往往成为一个个苦涩的现实。但是,真正成为一个国家“阿克琉斯之踵”的,恐怕是那些真正有能力去做一些实事的人们,却总是夸夸而言,对需躬亲而为的实事“弃若敝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