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关于钱学森,在读《蚕丝:钱学森传》之前,我的所知仅限于此,抽象而遥远。说实话,他于我,是一个地道的陌生人。或许,对伟大的天才人物钱学森,世人大多与我一样,除了崇敬,对其生平事迹的细枝末节知之甚少。作家张纯如的这部传记,因其材料的珍稀和宏富,确实为我们解惑不少。
《蚕丝:钱学森传》写的是钱学森的侧影。张纯如在完成这部传记时,钱学森在世,但她从无机会与之谋面进行正面采访。原因是,钱学森自归国后,一直拒绝美国记者或学者的访问,并且拒绝了无数中国作家为他写传的请求。
她对钱学森的“介入”,是从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以及钱学森的亲戚、朋友和身边工作人员入手的。这些人为她提供了大量的线索和素材。另外,她从美国政府、联邦调查局和大学的档案、学术杂志和公开出版物中,寻找到大量关于钱学森的第一手文献记录。这些间接的资料,帮助她完成了传记。
而读者如我,则从她的著作中,获取了关于钱学森的丰富信息。比如钱学森天才式的孤独与“傲慢”,他对音乐的癖好,他与导师、美国著名导弹学家冯·卡门的奇妙结缘与惺惺相惜,他所参与的加州大学“火箭小组”的诞生、壮大、成就和其中的艰难险阻,他对日本侵华的仇恨,他被美国指控为共产党员、被收监关押15天并遭美国当局遣返回国的内幕,等等。尽管只是侧面影像,传主与读者仍然有不小的疏离感,但张纯如至少为读者勾勒出一个杰出人物的大致轮廓。或许也正因为传记的局限性,因为缺少传主的“在场”,加深了传主在读者心中的神秘感。读完全书,我有继续搜罗材料、更深入地认知钱学森的欲望。
尤为难得的是,张纯如的《蚕丝:钱学森传》写得通俗易懂。写钱学森这样出类拔萃的科学家,必然涉及他的研究,必然涉及航空工程学领域的诸多常人无法理解的名词和理论,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对尖端学术理论的枯燥表述,导致普通读者无法阅读。张纯如成功地做到了学术通俗化,使得阅读基本无障碍。
(储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