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超联赛重走职业化 道路已到第二个年头。重开的初衷是盘活羽毛球市场,给球员更多的生存空间,让更多人喜欢羽毛球。但现在看来,职业化之路还很遥远。
开赛前,不少俱乐部都接到中国羽协发出的不成文规定:所有国家队队员在羽超联赛期间只能使用国家队赞助商 的球拍、拍套、鞋子和袋子。这打击了俱乐部赞助商的热情。上赛季,八家俱乐部中有三家是以体育品牌冠名,青岛俱乐部也得到体育品牌的赞助。结果今年只剩下江苏队 仍有体育品牌冠名,但赞助价码由500万元压低至200万元。人强马壮的江苏队不得不将主力抛售,以摆脱资金不足的窘境。
谈到这一“霸王”条约时,有至今仍赞助广州粤羽俱乐部球员装备的器材商只能无奈地表示:“既然有这样的规定,我们只能按照规定做事。希望能在对市场有积极影响的前提下,尽量做一些事情。幸好今年粤羽引进的外援里恰好是与我们签约的运动员,因此在服装上并未受到限制,俱乐部也配合地做了一些推广活动。”
作为国家队总教练和羽超联赛的创始人之一,李永波希望俱乐部的眼光能够放得更加长远,“如果俱乐部能够不把目光局限在体育品牌,那么寻找赞助商的空间或许更大”。然而,对于投资人的权益怎么保护和回报,却不是仅靠两句话就能解决的。作为联赛的基础,各家俱乐部头疼的是每年联赛分红不多,而俱乐部开支则水涨船高,加上没有央视转播,赞助商本就不愿问津,特殊的条款更是“吓跑”了一批赞助商。如何扶持联赛,更好开拓羽毛球市场,当家人更应有长远的考虑。 ·苏荇·
(本文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