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看完《色戒》,莫名就想起了这句诗。
我没看过原著,过后才得知,小说是收录在《惘然记》中。我不知道这小小巧合中的感悟能否让九泉下的张爱玲女士略感欣慰。但我记得她曾写过:“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因为事过境迁之后,原来的主题,早已不被我们感觉兴趣,倒是随时从故事本身发现了新的启示,使那作品成为永生的。”
作为一名观众,我们更应该感谢李安导演,让一部永生的作品能够以影像的方式呈现于我们眼前。也许我并不能真正理解张爱玲想要表达什么,李安想要表达什么。可我能看到故事里面的感情,并被这份感情所打动。这于我,已经足够了。
王力宏饰演的邝裕民和他的同学们在那样一种年代里对革命的热忱、激情和理想,尽管让人觉得有些幼稚,可仍让人向往。和平年代生长的大学生,身上似乎少了那份理想化的激情和冲动,于是也自然的少了那份单纯的幼稚。也许已应了“时势造英雄”这句话吧。红色年代里的年轻人身上总是张扬着火热的激情和沸腾的鲜血,永远高擎着一面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旗帜。仿佛不这样不足以显示自己悲壮的爱国热情。然“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只是这个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因为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也许,用张爱玲的话来对他们的行动作诠释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在张爱玲的笔下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即使是邝裕民他们这样为了革命不惜牺牲生命的人,也无法让人感到英雄的伟大和壮丽,反而是一种悲剧的意味更为明显。这也许是由于他们不仅仅是活在那个年代,更是活在张爱玲笔下的缘故吧!
汤唯饰演的王佳芝,从一开始单纯的面孔和眼神,到后来的性感和魅惑以及内心挣扎的痛苦,也同样动人。如果当初她不是因为单纯怀着对于理想化的邝裕民的喜欢,她也不会一步步陷入到这个局,这个让她痛苦不堪又欲罢不能的局里来。女人始终是感性的动物,也始终是感情的奴隶。最初她的感情虽然真挚动人,而带给她的却永远是错误的结局,伤痛甚至是最终的灭亡。张爱玲笔下的女子对感情也罢生活也罢,总有一份“置之死地”的勇敢和坚强。只可惜她们有的真的实现了“而后生”,像是顾曼桢,像是白流苏;有的却真的再也没回来,像是王佳芝、曹七巧。
电影的海报上有一句话——色易守,情难防。人类的感情是最有力量的武器,不仅能够打垮人心,甚至连生命也不能逃脱。可惜人的感情在有时候却显得那么昂贵而又廉价。于邝裕民和易先生而言,便是昂贵的。虽然他们是一正一邪的两个代表,可在感情的世界里,他们都不过是不肯轻易流露和付出感情的男人罢了,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与他们的昂贵相比,王佳芝的感情却显得那么廉价,即使她那么真诚而又执著地一次次付出。先是为了自己喜欢的革命青年邝裕民,牺牲了自己最初的情感和贞洁。接着又为了易先生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她的付出如同流水一般,有去无回。“妇人之仁”也许是对她的付出一个比较动听的形容吧!其实说“傻”也不为过。如同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唐晓芙对方鸿渐说的一样:“放心吧,女人都是傻的,而且是像男人想要的那样,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只是影片中的三个人,都不会料到女人的“傻”会是这样的结局。邝裕民没有想到王佳芝是为了他才参加革命,易先生没想到王佳芝是为了革命才接近他。恐怕连王佳芝自己也不会想到她在最后竟昧于感觉,放了易先生。我想这也正应了“色易守,情难防”。女人傻也不过傻在太用情太用心了。
男人或许不傻,然而却往往输在女人手里。邝裕民把命输了。易先生虽然有命却输了心,再不能有人走进了。也许真正死得其所的反而是王佳芝。张爱玲早说过:“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的。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一直很喜欢张爱玲的作品,喜欢她总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冷眼旁观着她笔下人物的人生过往;喜欢她又那么全情地赋予她笔下的人物那么生动而又真实的性格情感;她可以不带任何感情地描写人物却又可以让每个人物饱含真情。她就是有这样的能耐:即便是一个心理变态如曹七巧那样的人,抑或是影片中梁朝伟扮演的易先生,仍然具有某中情感能打动人。曹七巧的无奈不说,易先生又何尝不是。在那样的世道里,那样的年代里,一个那样的男人,他做那样的决定和选择都是合情合理的。因此,《色戒》难免会有“美化”汉奸之嫌,加之影片中的汉奸还是由梁朝伟这样一个有魅力的演员来出演。可无论是张爱玲或李安,之所以这样设置人物,无非是想将人性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加以考察和刻画。正如评论家所说的:“张爱玲的用意并非一味讲人性,她只是要求‘了解’,无论是什么人,哪怕是恶人,‘了解’的结果才会引致判断。”因此,即使是他最终心狠手辣地杀了王佳芝,你也一样不会恨他,这是有过真心的,在王佳芝的妩媚里,在她的歌声里,在送给她戒指的浪漫里,在她被行刑的十点钟声响起时的惆怅里。也正是因为他动了真心,所以才那么决绝。仿佛是对王佳芝的惩罚。可他是否忽略了王佳芝的真情。如果王佳芝仅仅只是为了革命,也许结局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男女之间的关系,无非是是俗套的爱来爱去。可张爱玲却将这三人的关系设置如此巧妙,三人之间的行为互为因果,令人回味。也只有张爱玲能够做到这样吧!
刚看完影片时,总觉得电影虽然好看,却总少了张爱玲笔下对人物描写那种冷眼旁观而又略带揶揄的味道。可仔细一回味,人物身上的感情却是一点点没有疏失的完整。改编名人著作的风潮现在很盛,可惜大多差强人意,更甚的令人发指。文字的风格难以体现在所难免,可情感的变味却让人难以接受。李安导演的《色戒》应该是一个例外,至少在我心中他体现了张爱玲笔下的韵味。
评论家总愿意去分析是张爱玲成就了李安或是李安成就了张爱玲。其实以他们的成就和地位,谈不上谁成就了谁。而应该是他们成就了《色戒》,成全了观众。让我们在今天能如张爱玲所说一般“从故事本身发现了新的启示,是那作品成为永生的”。于是便有了这永生中的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