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帖子就是看不见,贴一次,被人删一次。”昨天,在宁波工商局工作的朋友告诉记者,最近他们接到了消费者小王这样的投诉。
原来,小王是个资深的化妆品新品试用爱好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试客”。她经常在网上申请新款化妆品试用,按照约定,她要在指定网站上写产品试用心得。
前两天,她通过网络申请试用了一款粉底液,感觉效果明显不如产品介绍的那么好,就如实填写了试用心得。结果,她很快发现自己的帖子被删掉了。再贴,再删,“屡删不爽”……后来她才发现,这是职业网络删帖公司的“杰作”。
不少网友认为,如果网站发布出来的只是一些正面宣传的帖子,对产品不利的真实帖子则无法公之于众,岂不是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再说,这些职业删帖公司合法吗?昨天,记者与一家删帖公司工作人员进行了一次“心跳”的对话。
删帖生意是这样做的
2400元秒删具体价钱得看链接
昨天,记者打开宁波工商局那位朋友提供的职业删帖公司网站。只见首页上闪烁着“专业删除”几个大字,还配有英语译文“netcleaner”,旁边有两行小字:“专业删除百度、网易、新浪、搜狐、天涯、凤凰、奥一、西祠、搜狗论坛博客帖子”。
根据网上的qq号码,记者联系上了这家公司的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蛮敬业,其qq个性签名是“如不在线,请拨打电话:158290*****,负面删除公司真诚为您服务。”。
没有等记者开口,他已经主动搭讪了,下面是记者与删帖公司工作人员对话的一部分:
删帖公司(16:51:44):你好!需要什么帮助?
记者(16:52:39):你好!你们删帖怎么收费?
删帖公司(16:52:55):请问删哪个网站的帖子?
记者(16:54:50):天涯论坛。
删帖公司(16:56:49):2400元,秒删。具体价钱得看链接。
记者(16:57:01):你业务很忙吗?说话这么慢!
删帖公司(16:57:21):还行!
记者(16:57:25):秒删是什么意思?
删帖公司(16:58:10):就是指瞬间删除。
记者(16:57:58):2400元能删到什么程度?一个很火的帖子你们删得了吗?
删帖公司(16:58:54):你提供一下帖子链接,我看看。
记者(16:58:22):我怕你们煽风点火,那不更厉害了?
删帖公司(16:59:23):你得先提供你的帖子,到哪个公司都一样。
删帖公司(17:04:30):呵呵!放心吧!我们删除负面很专业的。
记者(17:09:40):哦!是不是所有网站的帖子都可以删除啊?
删帖公司(17:10:07):是的,没有我们删除不了的帖子。
记者(17:10:43):那你们公司是合法的吗?
删帖公司(17:11:30):肯定的。
记者(17:12:39):有工商注册吗?如果我要删帖,提供公司发票吗?
删帖公司(17:12:47):没有发票的。
删帖公司(17:12:56):你到底要删除什么啊?
最后,记者以价格太贵为由,表示不需要对方“删帖”了。
据了解,出于保护自身安全考虑,删帖公司对个人发帖和媒体批评、曝光等方面的报道和信息,给钱就删。但对被政府部门通报、批评、处理等方面的负面新闻,则拒绝删帖请求。
至于删帖价格,删帖公司根据难易程序而定,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随着“3·15”临近,网络投诉帖增多,删帖“生意”也火了起来,价格水涨船高,甚至有职业删帖公司报出2万元一条的价格。
“3·15”前删帖业务大增
“百度”找到345000条职业删帖信息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在网上似乎已成为一种职业。
近年来,职业删帖公司频现网络。这些所谓的职业删帖公司,并不是自己去删帖,而是充当网络或者论坛版主与企业之间的“掮客”。这类公司的名称也各不相同,有的叫“网络打手”,有的叫“网络公关”,还有的叫“危机公关”……
据了解,随着“3·15”消费维权日的到来,通过网络进行消费投诉的帖子逐渐增多。不少企业为了消除网络负面影响,专门花钱聘请职业删帖公司,删除对企业不利的信息,压制负面影响。
昨晚,记者通过“百度”找到345000条职业删帖的相关信息,其中有许多是职业删帖公司的广告网站。记者发现,有的删帖公司甚至在网上打出了“网络炒作、口碑营销、软文营销、打压对手、删除负面信息”的广告词。
律师
说法
有偿删帖涉嫌超范围经营
据了解,删帖公司替企业“灭火”的方法就是,通过“公关”网站负责人或论坛版主,把负面帖子彻底删除;或者通过技术手段,将负面信息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中的搜索排名进行打压,使负面影响最小化。
“既然拿不出发票,我想这个公司就是不合法的,至少涉嫌超范围经营。”北京国纲律师事务所杭州分所律师郑山山这样说。
郑律师认为,即使发帖者的言论有不当之处,也应该由网络管理员依法删除。职业删帖人通过灰色途径,“收钱消灾”,这种做法不可取。删除了企业的负面信息,有可能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
有关专家认为,需引起重视的是,由于目前还没有法律法规对职业删帖“陪聊”公司的这种经营行为进行限制和规范,一旦不良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通过灰色交易而删除帖子,同时对其形象进行网络推广,掩盖对其不利的负面事实,就会侵犯消费者的言论权和知情权,从而对消费者造成严重误导。(记者 许卓恒 摄 记者吴静通讯员尹继群)
(本文来源:杭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