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时一年多的编制修改之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两会开幕前夕与公众见面。连日来,代表、委员们对这份描绘中国教育未来十年路线图的纲领性文件展开热议,认为纲要关系到民族的未来,顺应了人民的期盼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未来。不普及和提高教育,国家不可能强盛。这个道理我们要永远铭记。”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话,掷地有声,令人振奋不已。
目标鼓舞人心
“教育规划纲要为今后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国家教育科学发展进程指明了方向。”
“这份教育规划纲要为今后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国家教育科学发展进程指明了方向。”天津大学教授张凤宝代表告诉记者。
“提出的目标鼓舞人心!”南通大学党委书记顾晓松代表说,从制订过程来看,举全国之力,动员人力之多、覆盖范围之广、社会参与度之高,是历次教育规划所没有的。在两会期间拿出来公开征求意见,更是体现了党和政府决策的民主透明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坚定决心与信心。
家家有学生,人人都是“教育家”。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背后的问题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育规划纲要正是在千头万绪中理清思路,在千差万别中寻求共识。
回应人民关切
“公平和质量,是贯穿教育规划纲要始终的两个关键词。”
择校、减负、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代表委员们说,教育规划纲要没有回避而是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热点问题的关切。
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代表认为,“公平和质量,是贯穿教育规划纲要始终的两个关键词。教育公平是一个伟大的战略目标。我们应当给予重视的,还有实现公平的过程。”
“当今社会,如何构建与时代诉求相适应的人才体系?”这是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户思社代表思考已久的问题。他说,现行的教育制度更多的是关注传授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创新潜力的挖掘。
“我最关注的是对中西部高校增加投入的问题。”湖北民族学院党委书记胡茂成代表说,部分中西部高校办学资金严重短缺,人才匮乏,设施落后,科研条件差,学科和专业建设十分薄弱,必须引起国家高度重视。
“去行政化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济南大学副校长张承芬委员说,教育的核心毫无疑问是育人和研究,行政管理的目标应为这二者服务。然而,在现实中,却存在不少行政机构掌握资源分配权力,漠视学者和学生利益的现象。“我们要强调回归学术精神,让教授和学生参与治理学校。”
“人才不是‘千人一面’,人才培养就应避免‘千篇一律’。”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委员对教育规划纲要中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深表赞同,“基础教育应该如此,大学更要在多样化育人模式上下功夫,不能走一样的路子”。
积极应对挑战
“改革主线贯穿始终,创新思路亮点频出。”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改革主线贯穿始终,创新思路亮点频出。这让我们对提出的教育现代化目标充满信心。”代表委员们如是评价教育规划纲要的改革创新。
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众多富有新意的“热词”在代表委员们口中频频出现。
佳木斯大学党委书记陈承贵代表认为,“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这一点提得很到位、很及时,从制度上为中国现代大学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具体措施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要求。”
“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马国湘委员认为,应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系统,代表政府对所辖行政区域的职业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委员表示,教育领域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如教育投入、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等。对问题和挑战,首先要分析原因,实事求是地采取对策。同时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尽可能降低改革的成本,确保改革平稳推进,改革与发展相互促进。
代表委员建言纲要
“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令人振奋,落实成为接下来的关键。”
教育规划纲要的制订举全国之力,尽管这样,文本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仍需进一步汇集各方智慧。
张凤宝说,教育规划纲要专门用一章的篇幅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阐述,充分表明了国家的决心。“考试制度改革是素质教育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点,也是难点。积极稳妥地推进考试制度改革,一定要在国内外广泛调研、开展试点、加强监督、严查腐败。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高考指挥棒改得好,中小学就会按照指挥棒的方向进行教育改革。”
黄藤说,“应充分发挥民办教育优势,让民办教育来完成满足广大群众对教育多样化需求的任务,进一步促进和保障教育公平发展”。
湖北宜昌市委书记郭有明代表建议,要加快制定教育投入法,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便于执行和监管。同时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山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
“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令人振奋,落实成为接下来的关键。”钟秉林建议,一是可以适当增加发展性指标,以便于教育规划纲要的进一步落实和考核。二是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在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中的职责,分别提出强制性要求,以保证教育规划纲要的切实落实。
宋嵩制图
(本文来源:
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