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2月19日电(记者蔡玉高、凌军辉)农历虎年春节假期已近尾声。记者在假日采访中了解到,中国春节文化传承正遭遇着来自现代文明的“挑战”与西方文化的“冲击”。
南京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竟表示,中国春节文化已有4000多年历史,是中华民族最富特色的文化,伴之而生的民俗非常多,如年夜饭、守岁、吃“元宵”、拜年、压岁钱、生肖、贴春联等。
春联文化是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如今春联文化也面临着现代工业文明的挑战。70多岁的苏北村民陈年华写着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他告诉记者,十多年前,每当春节快要来临时,附近的村民就会到他家“讨”春联,春联的内容往往根据各家的特色来书写,一幅春联写下来,一群人在一起评头论足,好不热闹。可如今,人们都是到街上买早已印好的春联,笔法、内容都差不多。
“他们都说花钱买省事,”陈年华有些不解地说。
不仅是春联文化。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极大提高,中国春节的许多传统习俗被烙上“工业化”的痕迹,这使得一些习俗逐渐改变了原有的文化内涵。
在苏北小镇长大的刘其军告诉记者,小时侯一到年三十就特别兴奋,因为这天晚上父母会在家做很多好吃的菜,然后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边吃边话年景。吃完年夜饭后,他与哥哥则负责搓元宵,尽管搓出的元宵形状有点怪异,可年初一早上吃起来特别香。
可现在过年,无论在南京还是在苏北的一个县级市,漫步大街小巷,总能看到很多饭店打出“年夜饭”或“宴会”火热预订中的标语。至于“元宵”,超市里各种馅的都有。
拜年文化同样遭到了“挑战”。南京市民朱浩告诉记者,年三十到正月初五,他收到了200条拜年短信,其中有近20条是重复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遭遇着现代文明“挑战”的同时,中国春节文化传承还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
农历虎年正月初一适逢西方情人节,这给一些“80”后和“90”后提出了难题。南京大学大二学生王子清告诉记者,年初一上午陪父母一起拜年,下午则陪女朋友一起看电影。
对此,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春节与西方情人节遭遇,表面上是一种巧合,实际上却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西方节庆文化和价值观也进入中国,并对年轻一代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西方人的情人节、圣诞节成了中国青年人必过的节日。
如何才能将春节文化很好地传承下去?陈竟与王思潮表示,传承传统文化还需要结合当下时代特色,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时代血液;同时还要处理好中西方文化的关系。

点击进入新华网2010年春节特别专题
(本文来源:
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