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向婧实习生李林晋
正月初一,凌晨5点过,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毛坝乡细沙河村,53岁的村民曾启国守了一整晚的夜,又忙着去吊脚楼上的厢房里整理鞭炮。
按照当地的习惯,正月初一是新一年的开始,谁家的鞭炮响得最早最响亮,他们在新的一年日子就越红火。
所以他早早地站在走廊上,把鞭炮一一挂在廊沿上。“砰砰砰……”新一年的希望,被一阵清脆刺耳的鞭炮声点燃。
在接下来的半个多小时里,细沙河村清晨的夜空完全沉浸在鞭炮声中。
“村里的年轻人打工挣了钱,把电视机背回了家,把音响也扛回了家”
8点过,曾启国一家开始吃汤圆。一家四口人围坐在火铺上,享受难得的大团圆:儿子在重庆主城上班,女儿在福建打工,两个孩子一年都难得回家一趟。
对着儿女,曾启国又一次摆起了当地的老规矩。曾启国说,初一是一年的开始,大年初一的生活用水,包括洗脸水等,都不能倒掉,要集中在一个木盆里,表示来年丰收。当天吃饭,菜吃没了要说吃发财了,意指来年生活没有困难。
“现在过年,和以前有什么差别?”记者问。
曾启国说,以前条件差,过年的时候主要就是守夜。大家打着电筒相互串门,喝茶摆龙门阵。没有电视可看,没有电灯,只有煤油灯,很枯燥,但邻里关系很好。现在,出门打工的人多了,村里电也通了。虽然出行还很困难,乡亲们要钻一个多小时的隧道才能到就近的黔江区金洞乡买点年货,但村里的年轻人打工挣钱后,把电视机背回了家,把音响也扛回了家,电话也有了,现在过年,大家洋气了很多。“以前到亲戚家拜年是背大米和面条,现在都是直接包红包!”
“现在一件保暖内衣就能顶过去好多件”
以前,曾启国一家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一家人的收入就靠种几亩烤烟,一年能赚几千块钱。那时候,每逢过春节,曾启国心里就很纠结,两个孩子的学费、养猪的投入,扣除这些,家里就所剩无几了。
那时候,曾家一双袜子要穿到脚底破了,补了再穿。为了给两个孩子买套新衣服,曾启国总是趁着年前把的确良上衣洗干净,放到过年的时候再穿,自己和爱人就不买新衣服了。
“如今日子好多了,每天换一次都有得穿。”曾启国的爱人龚万香说。
这几年,修渝怀铁路经过细沙河村,当地群众就近修铁路找了一些钱,有的还把房子出租出去,赚了不少钱。曾启国也受益于渝怀铁路工程,加上平时做点其它买卖,日子也越来越好。
龚万香说,以前过春节,为了暖和,里三层外三层,裹得像个球,现在一件保暖内衣就能顶过去好多件。她指着自己身上穿的新羽绒服,喜滋滋地说:“这是儿子从重庆买回来的,波司登牌的,要好几百块呢。”
“前几年,我们过年喝的都是寡酒,没啥子下酒的菜。现在日子好了,有酒喝、有肉吃。”
下午4点过,曾启国家的晚饭已经做好。
“好丰盛哦!”正在曾启国家串门的邻居曾启洪凑到饭桌前,嗅了嗅,“好香!”
当天,曾家的饭桌上一共有12个菜,有鱼,有鸡,还有女儿从福建带回来的香菇。
曾启洪被拉住一块吃饭。他夹起一块肉,感慨道:以前,大家都没钱,过年最多两个菜,油盐都很淡,“吃油都成问题,更别说吃新鲜肉了。”
正吃着,同村的曾双全路过曾启国家,进来打个招呼,经不住劝说,也坐了下来。
“来来来,我敬大家一杯酒,祝大家春节快乐,虎年虎虎生威!”曾启国从火铺上站起来祝福大家。
“好好好,我祝曾家大侄子工作顺利,明年回家别忘了带个大媳妇!”曾启洪打趣道。
“前几年,我们过年喝的都是寡酒,没啥子下酒的菜。现在日子好了,有酒喝、有肉吃。”在外闯荡多年、颇有“江湖”经验的曾双全站起来提议,“我们出门打工的乡亲多,一年难得聚一次,大家干一杯!”
大家边吃饭边喝酒,你一言、我一语,不一会儿就醉倒在这浓浓的年味里……
(本文来源:
重庆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