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一处湖边的采油机在夕阳中工作(6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这是大庆一处湖边的居民住宅楼(6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这是大庆石化公司的厂区(6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迎春 摄
市民在大庆创业广场上观看歌舞表演(7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大庆石化公司的工人在检查60万吨乙烯生产装置(6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大庆油田第一采油厂试验大队萨中配制站的工人在投料(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大庆一处商业区的上空雨后出现彩虹(6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1959年,被誉为“铁人”的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中)和工人们在井架上(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工人在井架上工作(7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这是大庆的立交桥和楼群(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迎春 摄
大庆一处居民楼群(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的工人在工作(7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在工作(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大庆中十六联合站的员工在岗位上工作(6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这是停靠在大庆油田南三油库的油罐专列(6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迎春 摄
两个大庆孩子在仰望铁人王进喜的雕像(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上图:大庆开发初期工人搭建的帐篷群(资料照片);下图:大庆现代居民住宅楼群鸟瞰(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这是大庆石化60万吨乙烯生产装置(6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这是1965年拍摄的大庆油田炼油厂一角(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这是大庆油田南三油库的储油罐群(6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市民在大庆创业广场上跳集体舞(7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迎春 摄
这是大庆石油会战初期,大庆人凭着双手和撬扛铺设输油管线的情景(资料照片)。
大庆,素有“石油城”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及石油化学工业基地。在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大庆也即将迎来油田50岁生日。数十载风雨历程,伴随着新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大庆这个有着光荣历史的石油城,一直与我国的石油工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共和国经济巨轮提供着源源不竭的动力。
1959年9月26日,位于松辽盆地上的松基三井在人们期待的目光中喷出了滚滚油流。适逢新中国10周年国庆前夕,这个新油田被命名为“大庆油田”。
从1960年3月开始,经过持续3年多的“石油会战”,大庆油田总共探明藏油面积860多平方公里,建成年产原油500万吨的生产能力,累计生产原油1166万吨。中国从此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石油基本自给,实现了中国石油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经过50年的开发建设,如今大庆已发展成一座现代化石油新城。50年间,大庆创造了我国石油工业的“三个第一”:原油产量第一,截至2009年3月22日,累计生产原油20亿吨,占全国同期陆上原油总产量的40%以上;上缴利税第一,向国家上缴各种资金并承担原油价差1.7万亿元,2000年以来连年位居中国纳税百强企业榜首;原油采收率第一,主力油田采收率已突破50%,比国内外同类油田高出10至15个百分点,从1976年到2002年实现持续27年原油年产量5000万吨以上,“十五”期间年均油气当量仍保持在5000万吨水平,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有限的资源,大庆石油人一直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油田的综合效益,实现了长期稳产高产。通过三次采油技术对油田“老区”再度开发,大庆油田2002年以来连续7年增产原油1000万吨以上,累计增油量相当于找到了一个储量上亿吨的新油田。
为践诺“为祖国加油”的神圣使命,2008年初,大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原油持续稳产4000万吨的新目标,确保持续为国家做出高水平贡献。同年,大庆实现生产原油4020万吨、天然气27.6亿立方米。这个已经50岁的石油之城,依旧保持着充沛的活力。
为实现从石油之城向现代工业新城的迈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大庆在原油产量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加快发展替代产业,在经营单一的油气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向经营其他资源拓展。现已发现的天然气、二氧化碳、地热、煤气层、铀矿等资源,正逐步成为大庆石油石化企业新的开发项目。
经济的发展要与环境协调统一。近年来,大庆市努力将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全面启动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全市环境得到不断改善,蓝天、绿树、碧草交相辉映,和谐美丽的“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逐渐形成。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