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日,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左一)在北京图书大厦做京剧知识讲座并为自己主编的《小学生京剧100问》进行图书签售。吴江向在场的小读者们介绍京剧的历史和表演特点,并就青少年如何欣赏京剧与现场听众进行讨论。
吴江,共和国同龄人,我国著名的戏剧编剧、戏剧理论家,现任中国国家京剧院院长,一级编剧。1958年,吴江考入北京戏剧专科学校京剧表演专业,从此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六十年来,中国京剧的发展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无论是芳香满园还是门庭冷落,京剧人的改革创新一刻也没有停步,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在新时期里焕发出别样的精彩,京剧人吴江亲历和见证了新中国京剧艺术的发展历程。
吴江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我小时候学戏做演员时,尽管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但一大批老艺术家怀着对新中国的热爱,都竭尽全力把自己的技艺倾心传授给学生”。吴江动情地回忆:“老艺术家们在教我们认真学戏的同时,也教会我们堂堂正正做人”。戏校毕业后,吴江进了北京市京剧团,扮演新四军、八路军战士,过铁丝网、进窗户、翻墙等尖端动作都由他来完成。吴江的身体很弱,但胆子很大,不怕苦。
造化弄人。吴江的脚摔伤了,他暂时告别了舞台。
出院后的吴江选择了读书,1974年,吴江被北大中文系录取,他在这里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创作底子,1977年毕业后,他选择了北京京剧院,成为一名演员兼创作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不仅成为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也成为京剧艺术进入繁荣发展新时期的坐标。“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成为引领京剧艺术发展的航标。吴江赶上了好时候。“我知道,我这一辈子得扎扎实实走,我热爱基层,热爱创作。”吴江的创作热情和灵感因与一线的频繁接触而变得浓郁、活跃。1979年到1986年,是吴江创作的如火如荼的几年,由他或改编、或创作的十几个戏搬上了舞台。
1987年,曾经是北京市戏曲学校学生的吴江回到学校担任常务副校长。领导对他说:“抓得起来,学校就办下去,抓不起来,只有关门。”吴江说:“我不做末代,不能让学校垮在我手里。”经过7年,学校学生从7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学校软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发展,吴江的一口牙却全掉了。“我脾气不好,一生气满口牙都晃,一次拔五、六颗。被人称为‘无齿之徒’,但我教了一大批学生,发展了几个新学科,为许多艺术单位培养了后备人才。”在任北京戏曲学校常务副校长和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期间,吴江主持策划创作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重点舞台剧目,培养了一批成绩突出的艺术创作表演人才。
2000年吴江调任中国京剧院院长(后更名为国家京剧院)。中国京剧院代表着中国京剧艺术最高水平。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在多元的文化娱乐方式冲击下,京剧这一古老戏曲样式陷入了发展乃至生存的困境,一方面观众群日益减少和老龄化,另一方面,京剧演出团体缺乏走向市场的观念和方法。吴江上任初始就对中国京剧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他说:“如果不排戏,不创新,不搞自己的作品,不去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的话,中国京剧院就没有存在的必要。”通过几年的努力,中国京剧院以全新的演出面貌打开了市场,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迅速蹿红,成为全国知名的京剧新秀和票房号召明星。在中国京剧院的强力带动下,各地京剧演出也逐渐复苏。吴江认为,在新环境下,京剧团还要改变经营方式,才能形成更大规模的影响。因此,他改变京剧剧团游走巡回的演出方式,开拓性地建设梅兰芳大剧场,在这里每年将有至少100场的定点演出,并将以邀演和巡演的方式,激活全国京剧演出市场。吴江认为,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发展京剧不能仅仅注重票房,更要注重京剧的社会普及。吴江还积极推进京剧院团进校园演出,并在国内外多个场合就“中国的京剧文化”进行演讲。中国京剧院还推出了门户网站,为人们了解京剧打开了一扇便捷的窗口。自任国家京剧院院长以来,吴江组织创作了大批历史和现代题材的京剧新戏,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京剧新秀,为我国京剧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江对京剧的未来充满信心,即将退休的吴江表示,退休后自己除了做一些资料整理等工作外,将把更多精力放在培养青年的工作上。“共和国培养了我,要懂得回报。在能干的时候要不遗余力地干好。我愿意像我当年的老师那样,倾我所能,做年轻人的铺路石。”60岁的吴江深情地说。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摄
20世纪70年代末,在干校学习锻炼的吴江(右二)和同事们在练功。新华社发
2007年11月23日,吴江在即将开业的梅兰芳大剧院介绍情况。新华社发
2007年11月28日,吴江(右二)和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左二)共同出席梅兰芳大剧院开业仪式。新华社发
1960年夏天,在北京戏曲专科学校上学的吴江(左)利用周末的时间跟老师学戏。新华社发
1990年,时任北京市戏曲学校常务副校长的吴江与戏校预科班的小学员常秋月合影。如今,常秋月已经是活跃在当今京剧艺术舞台上的当红新秀。新华社发
童年时的吴江(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84年,吴江(右)和著名剧作家翁偶虹探讨剧本写作。新华社发
1980年,吴江(后排左四)和侯宝林(后排右二)等艺术家一起在山西五台山考察五台山的文物和古戏台。新华社发
2009年7月21日,吴江(中)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前来进修的广西南宁的教师进行交流。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摄
1987年,时任北京市戏曲学校常务副校长的吴江(前右三)与学生们合影。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