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6日电 2009年7月1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研究员郝晋新,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博导张枚做客新华网,向广大网友介绍7月22日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张枚表示,对科研人员而言,日全食是一次非常宝贵的观测和研究机会,特别是能在地面上观测到日冕。
主持人这次日全食在科学研究上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张枚所有的日全食对于科研人员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为什么呢?当日全食的时候,月亮把太阳正好给遮住了。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是很光亮的,但是太阳旁边实际上有一层日冕的结构。日冕是很暗的,它的光亮度只有日面的百万分之一到二,所以日常看不到。当日全食正好把这个光遮住,旁边很漂亮的日冕就会看到。这本书上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日全食,这就是日冕,平时看不到。这样我们就能看到很漂亮的结构,这个很漂亮的结构对于科学家来说最关注的是里面的物理过程,它的温度是什么,它的密度是什么,这对我们科学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郝晋新因为现在有了空间观测手段之后,把观测仪器放到空间去,也能直接观测到日冕。但在这个以前我们没有手段把仪器放到空间去,观测日冕在地面上唯一的机会就是发生日全食的时候,这就是众多科学家关注日全食的重要原因,就是说在地面上就能观测到日冕。
主持人国家天文台这次有没有相关的研究项目?
张枚有。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同支持了11项科学研究项目,还有一项是科普项目,实际上支持了12个项目,各个天文台都有,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都有,现在大量人马都在现场调试仪器,等待日全食的发生。主要针对就是研究日冕,在靠近日冕的地方有一些日珥。日冕虽然很暗,但是温度是很高的,比如有成像的,拍很多像,然后可以研究。还有测光谱,通过光谱测量它的温度、密度以及运动的速度等,这些都可以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