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是晴?是阴?还是雨?这几天,随着“本世纪最长的日全食”进入倒计时,翘首期待的天文迷们纷纷忙着“占卜”当日天气。昨天,在上海科技馆举行的第三期科普大讲坛上,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前任台长赵君亮研究员就此“算了一卦”:在1986年至2000年的15年间,7月22日前后,上海只出现过两个雨天,所占比例仅为4.4%,“因此,今年看到的可能性相当大。”
日食其实不稀罕
被普通人看作是“稀罕事儿”的日食,在天文学家眼中并非小概率事件。据计算,从公元前1207年到2161年的3368年中,全球共有8000次日食发生,平均每百年就有237.5次,其中日偏食83.8次、日环食77.3次、日全食65.9次、全环食10.5次。换个角度计算,全球一年发生的日食多则5次,少则2次。
尽管日食发生的频率不低,可每次出现,只有少数人有幸看得到。身为一名天文学家,赵君亮坦言,“自己这辈子,没能亲眼看过日全食”。原来,日食发生时,整条日食带很窄,最宽不过300公里,而日全食扫过的面积更是仅占地球总面积的0.5%。因此,就全球看来,平均每三年发生两次日全食;但就某个特定地点来说,日全食的确是难得一见的奇观。
对于此次即将到来的日全食,赵君亮不赞成用“几百年一遇”或“最壮观”等字眼来形容,他建议,客观地称之为“本世纪最长的日全食”。不过,此次日全食仍可创造一项世界纪录,即观测人数最多的日全食,“因为它穿过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一个是印度,一个是中国。”
观测宜选自家阳台
“陆家嘴4分58秒,静安寺5分02秒,佘山月湖公园5分24秒,洋山港5分57秒……”对照着“上海各地日全食食延表”,不少市民近来正忙着寻找最佳观测点。对此,赵君亮表示,看日全食,不一定非得特意请假赶往佘山或者洋山港。“自家阳台或办公室窗口就是最佳观测点。”赵君亮说,市民们没有必要在乎那短短的几秒之差。但他同时提醒,大家最好提前几天“踩点”,看看上午九、十点钟,从阳台看太阳,会不会被周围的大树或建筑物遮挡。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日食时间的长短呢?赵君亮解释说,观测地点的纬度和时间是两个关键因素。纬度越低、时间越接近中午,月亮的影锥移动速度越慢,当地所能欣赏日食的时间也就越长。理论上说,如果某赤道地区正好处于全食带,又恰逢中午,那么该地区的全食食延将长达7分40秒,环食食延将为12分24秒,整个日食全过程将持续4个多小时。
[责任编辑:lica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