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中国城 网讯 新西兰最大的远洋渔业公司“海神渔业”今天宣布,将裁减180个陆地上的工作岗位;与此同时,因一条新型渔业拖捞及加工船的启用,该公司同时可创造50个工作岗位。两项抵减,该公司仍会净裁员超过100人。
此次大规模裁员与该公司的业务结构重整有关。为了应对经济衰退和加大企业的盈利能力,该公司决定启用新型渔业拖捞及加工船,将捕捞上来的鱼直接在海上进行深加工处理。这种加工方式比将成吨的鱼运回陆地的加工厂进行后期处理要经济得多,获得的利润也相应的增多。日本的很多渔业公司就采取这种处理方式。多年的运营证明,海上渔业加工船要比陆地上庞大的加工厂对公司的盈利更为有利。
为了做出此次调整,该公司不得不做出了上述决定。据了解,此次裁减的上百个岗位全部来自尼尔森(Nelson)市的一座陆地渔业加工厂。该工厂雇用有500名工人。如果将这座工厂直接关闭,对“海神渔业”公司而言更为有利。但该公司拒绝了此种做法,因为这可能会给当地的经济和数百人的就业带来致命的打击。虽然该公司不会直接关闭这座工厂,但却要求该工厂剩下的的员工们接受每人减薪数十元的方案。有人批评说,这似乎有拿工作岗位胁迫员工接受减薪的意味。更为讽刺的是,“海神渔业”此次宣布裁员,恰恰发生在上周五“就业高峰论坛”会议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其是否有给政府施压以便获得官方援助的用意,的确有些耐人寻味。
1992年时,新西兰政府曾买下“海神渔业”的一半股份,并将其赠送给毛利民族,作为对《怀唐依条约》纠纷的解决方案之一。从这以后,“海神渔业”就成为毛利民族所掌握的最大企业之一,而该公司的不少雇员也是毛利人。此次该公司的结构调整,毛利雇员所受到的打击可以说是首当其冲。
另据了解,“海神渔业”的此次业务调整方案还包括“走出去”战略。为此,该公司将加大在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的投资力度。